中国农业在新世纪如何谋求新的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一家一户生产的产品怎样进入国内外大市场?在本世纪中叶中国如何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水平?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论述,为解决这些重大问题指出了根本途径。江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十五大以后,江总书记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又多次作过重要论述。最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这些论述指出了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前进方向。
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基于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科学分析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进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许多新的重大变化:(1)广大农民生产的产品,除国家收购的一部分粮食外,都要到市场上销售。如何把农产品卖出去,实现由产品到货币的“惊险一跳”,决定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2)许多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变为相对剩余,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下跌,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何拓展农产品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成为扩大国内需求,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环节。(3)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将连成一体。中国两亿多小规模经营农户生产的产品,如何与发达国家的大农场、大公司、跨国集团相抗衡,能否保持和扩大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农业的兴衰。这些变化说明,在新形势下解决农业问题的着力点,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这就要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方式管理农业,实现农业的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使农业走上现代化社会化大生产的轨道,最现实有效的途径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这种经营体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把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体,实行区域化种养、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使各具特色的优势产品形成区域性的主导产业。这种经营体制,突破了区域界限,把从事同类生产的农户联结起来,扩大了农业的产业群;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起来,延长了农业的产业链;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联结起来,形成了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产业系统。实行这种经营体制,是继家庭承包经营后,中国农业经营体制的又一次创新,既可使家庭经营丰富内容和提高水平,又可解决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