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交通工具的进步改变着人们的时空观念,决定着社会生产的效率。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拥有发达的交通体系是一个基本条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出现交通堵塞现象,是难以避免的。关键在于城市建设的规划和管理者能否具有超前意识,深谋远虑,妥善解决城市交通和布局问题。
发达国家解决交通问题的办法,为后发展国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一般来说,不同时代适应不同的交通工具而形成的交通设施和城市布局,既赋予了各个城市以特有的风格,又为我们现今搞好城市规划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像纽约这样工业化早期形成的城市,建筑物高度密集,只能以发达的地铁系统来输送人流。像洛杉矶这样在汽车时代形成的城市,就以高速公路为主,形成小集中、大分散、区块分工的城市群。作为20世纪80年代新兴城市的休斯敦,驱车市区,找不到传统观念上人如潮涌的城市中心,常常是驶入一片绿树丛中,才看到一栋现代化建筑,整个城市犹如建立在森林之中。美国人说:“住在纽约,汽车是累赘,而住在洛城和休斯敦,离开汽车则无法生活。”在规划我们的城市的时候,应当考虑现代交通工具可以给城市布局带来的变化,千万不要在老市区再增加建筑密度,以扩大人们的生存空间,改善生活质量。比如,在城市郊区依山傍水的地方兴建功能完善的住宅区,用高速公路或轻轨与市区连接,既节约耕地,又可缓解市区交通拥挤的状况。市中心的居民应当逐步迁到城外,尽可能增加城市绿地面积,避免出现城区热岛效应。
城市交通应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实行公共交通、小汽车和自行车并举。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就采取了这种交通模式。在那里,老人和儿童乘公共交通工具,上班族需要赶时间,一般自己开车,一部分年轻人和中年人为锻炼身体而选择自行车。不同人群各得其所。这也许是未来中国多数城市对交通方式的正确选择。
总之,由于各个城市具有自己不同的规模、地形、历史、现状,设计交通方案时应当实事求是,从本地实际出发。但无论如何不可拒绝现代交通方式给人类带来的方便,要建立优美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城市规划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