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起到2010年,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将围绕着产业升级来进行。这是由经济成长过程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必然趋势。因为,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中国在生产力发展上已经出现了一个阶段性变化,这就是在主要传统工农业产品上,中国的产量已居于世界前列,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低水平剩余,绝大部分商品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但是,技术密集型产品仍然主要依赖进口。在生产过程中,中国的能源、原材料和活劳动等物质消耗已居世界第二位,但生产出的商品的价值量,即GDP总量仅居世界第七位,每万元GDP所需的物质消耗为发达国家的4~6倍。中国过去20年的高速增长,基本上是以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的数量扩张型的增长,在解决“短缺”这个主要矛盾时,采取这样的发展道路也是难以避免的。但是,目前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否则,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是难以承受的。
进入21世纪,中国制定的“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把走集约式发展道路,实现产业升级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向,就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通过结构转换,降低经济增长对能源、原材料消耗的依赖程度。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我们开始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已由1991~1996年的年均5.86%降为1997~1999年的年均–4.2%,原煤产量已由最高时的1996年13.97亿吨降为2000年的9.98亿吨,减少了4亿吨,下降幅度达28.8%,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特别是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是非常明显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集约化和产业升级的路子走下去,完全可以在降低消耗和减少污染的条件下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中国即将加入WTO,这意味着中国将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新的条件下,中国产业升级的趋势和途径面临着新的选择,存在着机遇和挑战。全球化对中国产业升级进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由于引进技术、人才和资金,将会呈现快速发展的局面。由于国内市场对高技术产品存在着巨大需求,目前又主要靠进口来满足,加入WTO后,这方面引进外资和技术的力度必将加大,台湾资讯产业也将继续向大陆转移。一些在中国具有优势和较好发展条件的产业,如航天、生物工程、核电、电子信息特别是软件产业等,将会以高于GDP的两位数的速度持续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将会明显上升。
2.在传统工业方面,包括能源、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竞争将日益激化,最终的胜利者将是善于把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同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结合得最好的企业。那些先期进入中国的外商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可能会占有更多的有利条件。而中国也会有更多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各个行业的佼佼者。中国传统工业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将会逐渐消失,中国同国外企业目前以垂直分工为主的局面将让位于水平分工。劳动密集型产业、某些资源依赖型产业将继续并逐步成长为中国的优势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将逐步扩大市场份额。机床、大型成套设备、船舶、汽车等重加工工业势必向中国转移。谁在这方面能占得先机,市场将属于谁。
3.农产品结构将面临大的调整。加入WTO,近期受冲击最大的是农产品。面对国外质优价廉的农产品,中国农业结构必须进行重大战略调整。一般地说,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如花卉、水果、蔬菜、药材、畜牧水产品等,通过加工增值,扩大出口。而土地密集型的产品,如粮食,则必然要进口一部分。中国有几亿农民,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而土地资源有限。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扬长避短,在全球化中谋取最大的比较利益,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农民走向富裕,也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发展。
4.第三产业的开放和发展将呈排浪式推进。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第三产业的差距较之第一、二产业更大,不仅供给不足,而且水平落后。突出的是新兴的第三产业,如法律、审计、会计、咨询、信息、金融、保险等,其发展严重滞后于第一、二产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入WTO后,随着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这方面必然会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目前最紧缺的是人才。在交通运输和商业流通方面,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快速传递等现代流通方式也将出现一个大发展的局面。目前中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6.9%,这个比例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0%左右的平均水平。这是极不合理的。中国第三产业的崛起将为国内外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商机。
未来十年,是中国产业升级的阶段,也是结构战略性调整阶段。与过去的结构调整不同,这次调整是增量与存量相结合的调整,是开放式调整,是对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在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等方面,都将发生大的变化。通过这次调整,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将得到提高,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将会成倍增长。一切有胆识的企业家,不分国家、民族、信仰,应当积极地加入到中国产业升级的历史进程中来,与中国人民共享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