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线阅读 收藏

2003年,中国GDP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四位。与经济总量和外贸总额相比,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的数量却寥若晨星,很不相称。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的直接原因,在于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据统计,目前中国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中,拥有自己注册商标的企业不到20%,其中有名牌产品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绝大多数企业用外商商标或定牌加工。中国是服装出口大国,2003年出口额达130亿美元,然而,50%以上的服装出口为来料加工,30%由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纸样进行复样加工,自己品牌的服装仅占10%左右。这种状况带来的后果是,国外企业品牌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内企业对国外品牌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外商靠品牌坐享巨额利润,国内生产虽拥有巨大的生产能力,但获利甚微。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借助国外品牌发展自己是一个必经阶段,是必须要交的学费。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正视这一问题。当企业有了一定的积累能力之后,就要下决心加大技术开发的投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创立自己的品牌,尽可能缩短靠别人的品牌生存的时间,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并不是大多数企业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把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作为关系企业兴衰存亡的大事来认真对待,相反,不少企业满足于靠国外品牌过日子的局面,满足于生产规模和销售额的扩大。因为这不用花多大力气,也不用冒太大的风险。统计数据表明,2003年中国大中型企业中进行研究开发活动的仅占30%,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仅占25%,用于产品和技术研发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75%。而根据国外企业管理的经验,企业用于研发的投入一般不应低于销售收入的3%,否则企业就缺乏长远发展的能力。如果低于2%,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就必将被淘汰。在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用于研发的投入要占销售收入的10%以上。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宁可减少其他方面的开支,在技术开发投入上都是舍得花钱的。中国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名牌产品,关键在于技术开发的投入太少。这可能是由于过去在计划体制和封闭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还没有改变过来。那个时候,产品可以几十年一贯制,企业可以不搞技术开发,但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环境下就完全行不通了。企业若长期没有自主的技术开发,没有自己的品牌,是很难长期生存下去的,更谈不上有多大的发展。

2003年,海尔被排在世界100家名牌的第95位,实现了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名牌行列的突破。这既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同时也说明了中国产品进入世界名牌的数量太少,或者说刚刚才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需要企业界的同志们发奋努力,创造出更多的世界名牌。海尔之所以能创出名牌,是他们二十年来重视技术开发、坚持不懈地创造和维护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结果。海尔用于技术开发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建立了企业自己的研发中心,吸引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形成自己的产品和技术研发体系,每年都有大批新产品、新技术问世。中国在通讯方面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如中兴、华为等,也是由于他们高度重视技术开发,拥有国际领先的技术的产品。凡是希望自己能做大做强的企业,都应当向他们学习。

引进技术并重视消化、吸收、创新,或同国外进行合作研究、设计,或收购国外的企业,是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捷径。日本、韩国走的就是这条路子。与日、韩相比,我们在这方面是不成功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存在着重引进、轻消化,重引进硬件、轻引进软件的倾向,以致引进再引进,长期不能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日、韩用于引进的资金和用于对引进技术消化、创新的投入之比为1∶5左右,而中国的这一比例仅为1∶0.07。这种状况亟待加以改变。要重视人才战略。国外企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占50%以上,中国企业平均不到20%。要引进海外人才,为科技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环境。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造智慧的民族,曾经为人类文化和科技进步做出过杰出贡献。我们相信,在新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我们一定能创造出无愧于我们伟大民族的新产品、新技术,为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