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四年来,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呈现明显加快的趋势。从2001~2003年,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5.0%、26.6%和27.5%,比轻工业的增速快3.0、10.6和8.9个百分点。重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分别达到60.6%、62.6%和64.3%。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它究竟是反映了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的客观规律,还是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必然结果,必须对其做出全面分析和科学判断。
从工业化的一般历程来看,在轻纺工业有了充分的发展之后,重化工业出现一个快速增长时期,然后进入信息化的后工业化阶段,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日本、韩国经济在20世纪的高速发展,都走的是这条路子。此外,还有另外一条与传统工业化不同的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如爱尔兰、芬兰等北欧一些国家,利用信息化时代到来的机遇,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这就是通过发展信息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并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迅速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这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并借鉴国外经验提出的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真正要走上这样一条道路,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在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上实行一系列的转变,并要在科技、教育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近两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主要是靠投资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行业投资的过快增长拉动的,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实现的。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背离了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超出了一些重要资源的供给能力,是不可持续的。必须改变传统重化工业化的老路,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调整投资结构。
近几年粗放型增长方式盛行的原因,一是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过大。据有关调查,全国16个超特大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10个百分点以上。2003年末,城市建设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例达30.3%,比世界银行推荐的合理比例9%~15%高1倍以上。城建投资的73%用于非经营性项目,银行贷款占47%,潜藏着极大的地方财政和金融风险。二是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的拉动。以住房、汽车、教育、通信、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消费结构升级,拉动城镇住宅、汽车工业、校舍建设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建筑材料提出了巨大需求。三是受急于求成的政绩观的影响。地方政府换届,新上任的领导急于做出成绩,搞城市建设见效最快,而且通过批租农民的土地又容易筹集到资金,这是城市建设规模过大的根本原因。四是技术瓶颈成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大障碍。中国每年进口的高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达两千多亿美元,如果能在国内投资建厂生产,生产成本可降低一半以上。但是,由于缺乏技术,即使有资金、有市场、有劳动力,仍然不可能进行投资。如信息产业年销售额达两万多亿元,已成为第一大产业,但其投资的80%为外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投资仅占1%,民营企业投资占10%。在电子信息、技术装备、生物制药、交通设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都有许多亟待发展的产品和高回报率的建设项目,但这些领域的投资增长非常困难。突破技术瓶颈,成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刻不容缓的任务。
要使经济发展从传统重化工业化转到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来,必须采取综合性对策。首先,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切实加大对技术开发的投入,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尽快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增强核心竞争力。第三,深化企业改革,建立企业追求技术进步的机制,所有的企业都应当像海尔、奇瑞、华为那样自觉地重视技术开发,努力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和创新投入的主体。第四,抓紧建立引导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政策和法规。通过财税、金融、进出口等各种措施,鼓励企业开发新技术,摒弃粗放型增长模式。总之,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以技术创新带动结构升级的阶段。只有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实现经济的长期持续平稳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