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转型期的山西能源工业社区
在线阅读 收藏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进入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步伐大大加快。这一时期山西各种社会资源数量扩大,种类增多,流动加快,对加速全省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封闭半封闭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开放型社会的转化,均有显著的作用。以下统计数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山西近20年来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的状况。从1978~1994年,山西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从65.1%降为45.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从15.3%增长到23.3%;城镇人口从465万人增长到1983万,而乡村人口从1959万人减少到1061万人。城镇职工人均生活费收入从286元增长到22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01元增加到884元。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方面,全省大专院校从16所增加到26所,中等专业学校(包括技工学校)从210所增加到663所,普通中小学校数量由于出生率下降有所减少,但盲聋哑学校从12所增加到16所,弱智辅读班发展到11个。电视覆盖率从54%提高到84%;公共图书馆从61个增加到118个;博物馆从15个增加到67个;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包括文化馆)已达到1842个。卫生机构从4995个增加到5996个,每千人均拥有床位从3.42个增加到6.69个。

近20年来,山西的城市化程度也迅速提高。地市级和县市级已达17个,新建城市几乎都是依托能源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的,如朔州、霍州、介休、孝义等。同时,遍布全省的5000多个大小煤矿尤其是乡镇煤矿以及各类煤炭初加工、深加工企业,加速了农民的职业分化和人口流动,推动了广大乡村特别是一些贫困山村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增长,对促进当地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有重要作用,是农村社区向城镇工业社区过渡的主要动力。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