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的一门主干课程。认真研究教育管理学的形成、发展和现状,深入探讨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理论基础和结构框架,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管理学的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更新关于教育管理的观念,促进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教育管理学仅仅看作是一门社会科学,认为教育管理学和教育行政学是同义词(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第160页)。这种认识当然是有历史原因的。世界上关于教育管理的最早研究是19世纪中叶德国法学家和行政学家施泰因(L. V. Stein)的教育行政理论,其基本思想是把近代行政科学扩展到教育行政管理中。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行政理论被区分为两大部分,即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在这两大部分中,其内容框架基本上是由管理工作项目构成的,如教育行政管理主要研究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行政组织、教育规划、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经费、教育基本建设等;学校管理则研究学校的管理体制、学校的目标管理、计划管理、人事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科研工作管理、后勤管理、体育卫生管理、课外活动管理、生产劳动管理等。尽管20世纪20年代以来,由于一般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把科学管理中的效率理论、过程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引入教育管理学中,然而前述教育行政学的深刻影响使得教育管理学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理论基础,始终没有摆脱按管理工作项目编列章节的成书体系。
我国的教育管理研究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出现了两三本教育行政学专著。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最初30年间,基本上放弃了该学科的研究,其原因在于片面强调教育管理工作的政治、政策依赖性,不承认教育管理学是科学。从80年代初起,教育管理学才被我国教育界所重视。10年来,有关教育管理学的专著和教材已出版了近40余部。然而,由于历史上教育行政学体系的影响,相当多数的著作是具体管理工作项目的罗列,实际上只是各级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手册,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正因为如此,人们总觉得似乎一部70万字的书也不能包容全部管理内容,于是又把大学、中学、小学(甚至成人等)教育管理分开写,分开“列”,“手册”越来越多。至于学科的理论基础研究则非常薄弱,多数停留在西方行为科学的水平上。当然,也有一部分教育管理学著作力图从现代管理科学中吸取营养,把系统、控制、信息等思想引进教育管理,但由于种种局限性,尚未达到使这些先进的管理科学成果同教育管理学有机结合的程度,给人一种牵强附会之感。
笔者认为,当前必须加强教育管理学学科理论基础的研究,使教育管理学成为揭示各级教育行政和各类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一般原则和共同规律的学科,逐步形成科学的教育管理学体系。至于具体的工作项目管理用“手册”或附录的方式便可很好地解决。
我们知道,在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摆脱了“就管理谈管理”的局限性。在管理过程理论的职能说和行为科学理论的人际关系说基础上,管理科学同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等自然科学色彩很浓的方法论学科实现了有机的结合,使其成为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边缘科学。这恰恰反映了当代科学发展中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结合的特点和科学研究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同企业管理一样,教育系统和教育管理系统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具有人工开放系统的全部特征,只是规模更大、更复杂。把现代管理科学的思想、理论、原则、方法、手段同教育管理学结合,是建立科学化教育管理学体系的可靠途径,具体地讲,包括系统的观点、系统分析的方法、系统控制的原理、运筹学的数学手段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因此科学的教育管理学本质上应该是涉及现代管理科学、自然科学方法论、数学、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科学。按照这种设想,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似应由下列三部分组成:
(1)教育管理学概论:全面阐述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思想、理论原则、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研究内容,这部分对于各级、各类教育管理具有共同适应性。
(2)教育管理学分论:把教育管理活动区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领域,分别阐述两大领域各自的研究特点和主要管理项目,至于是否按分项管理展开,视需要而定。
(3)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建立:这是教育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重点课题。
只要科学的学科体系建立起来,那么,教育管理学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就有了依据,至于对于不同的对象(如教育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岗位培训的短期学员等),我们只要按照这一共同的学科体系,区分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繁简程度就可以了。例如,教学实践证明,对于4个月以内的教育管理干部短期培训,宜于采取以“概论”为主,旁及“分论”,介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初步知识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总之,探讨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基础和体系已成为推动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的当务之急。
(刊载于《管理干部教育研究》198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