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关于教育管理模式的再认识
在线阅读 收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注重办学效益、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目标,这就要求教育管理、研究工作者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探讨90年代我国教育管理的特点、趋势和改革的主要环节。本文仅就此提出一些可供再认识的思路。

80年代以来,我国有关专著和论文通常把教育管理模式区分为三种类型,即经验型、行政型和科学型。但是,由于人们对这三种模式的内涵和实质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应有的共识,出现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命题和口号,以及由此引发出的五花八门的管理措施,诸如“教育管理的基本模式正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化”、“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进步,教育管理将以科学型模式取代经验型、行政型模式”,并且出现了在教育管理、教育评价中片面追求量化的倾向。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准确地界定上述三种模式,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所谓经验型管理模式,是指以管理者个体或群体的经验作为管理行为的准则。这种模式相信经验的价值,重视个人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因而对管理者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要求比较高。要求管理者有比较丰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有多方面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敏锐的预见能力,能把握管理工作中带有趋势性和倾向性的问题;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对突发事件提出有效的处理原则和方法,并迅速地作出判断和对策。这种模式重视工作年限,认为经验随工作年限而增长,工作绩效也随之提高。经验型管理模式不好吗?笔者认为,无论当前,还是未来,也无论科学技术如何高度发展,经验不仅永远是管理者的宝贵财富,而且是管理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在基层的学校管理中,它更具有决定性作用。当然,这种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从主观上讲,如果管理者过于自信,满足于已有的经验,看不到新情况、新问题,不学习、不研究,经验就会老化、僵化,财富就会变成包袱。随着年龄的增长,管理者精力、体力可能衰退,产生心理惰性。从客观上讲,经验往往具有时代的局限性,50年代成功的经验在经济体制变革、转轨时期就不一定再有适用性。

所谓行政型管理模式,指教育事业和一所学校的管理应以行政职能为中心,按教育行政系统来实施。这种模式来源于19世纪下半叶德国法学家、行政学家施泰因的教育行政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教育管理就是研究国家行政机关对教育事业干预的依据、原则、途径和程度。这种模式强调,管理要以上级的法令、指示、决议、文件为依据;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有明确的层次和分工,有明确的职责和权限;行政手段是主要的管理手段。它的优点在于,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职责权分明,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当然,它也有其局限性,如:可能造成忽视差别的“一刀切”、“齐步走”局面,致使管理措施脱离实际;由于管理层次多,机构多,条条框框多,可能会造成“下边一根针,上面千条线”的多头领导状况;有时上级指示中的组织意见和个人意见不容易分清,以致下级无所适从或各行其是。显然,这些局限性并非行政型模式必然带来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造成的。

科学型管理模式强调,一切管理行为和管理措施应以管理规律或科学理论为指导。这种模式要求采用现代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手段,如教育实验、教育调查、教育测量、教育统计、教育评估、教育诊断等,对管理对象、过程和效果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特别是从60年代起,系统科学所提供的系统分析的思想、原则、方法、手段成为教育管理决策的新思路,促进了管理思想的科学化、管理方法的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自动化。但是,这种模式就没有局限性吗?回答是否定的。首先,科学管理尚不能对方针政策的制定进行研究。在我国,方针政策是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方向,属于政治因素。其次,科学管理注重逻辑分析,强调理性和因果关系,而在教育管理实际中有大量的非逻辑因素,如经验、情感、意志、习惯、灵感、直觉、创造性、机会等等,这些(至少目前)是无法按科学型模式进行定量描述的,何况教育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人的行为很难进行定量研究。

根据我国教育管理的实际水平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我们必须对上述三种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客观的分析,分析各自的优劣和适用范围。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由哪种模式向另一种模式“转化”,或用哪种模式“取代”另一种模式的问题,而是扬各种模式之长、避各种模式之短,形成一种实事求是、优势互补、各有不同侧重适用领域的综合型教育管理模式。要澄清把三种管理模式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混乱认识。事实上,有效的经验管理和合理的行政管理本身必定是科学的;而一些离开教育管理特点、冠以“科学型管理”的管理措施,恰恰是违背科学的。

就我国的教育管理研究而言,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简单地提倡管理模式的“转化”或“取代”问题,而是认真分析我国传统教育管理中有哪些约定俗成的观念需要更新,找到适用于不同级类学校的行之有效的综合型教育管理模式。

根据笔者的考察,在传统教育管理中,至少有以下一些观念需要更新:①往往把教育体系看成是封闭的体系,因而把教育管理仅仅看作是教育体系内部的事务。教育管理者的视野、教育管理措施的实施,着重于教育体系内部,忽视教育的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环境等)。②重视各级各类学校内部的部门(工作)管理,忽视教育行政的整体宏观管理;而在行政管理中,又着重于直接管理,忽视间接管理,表现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权不分明,层次关系没有完全理顺。③认为教育管理主要是管理者、决策者的事情,忽视教育管理活动实际上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边活动;而由于管理者知识、经验、能力的局限性,致使一些管理措施带有某种程度的片面性、随意性、脱离实际,不能得到被管理者的认同和参与。④过分强调教育管理的政治、政策依赖性,管理的各项措施经常依据会议桌上产生的文件,而缺乏科学程序和科学论证,致使有时忽视了可行性和地区差别。⑤教育管理信息观念薄弱,管理者不习惯掌握足够的硬指标数据,心中无“数”。加之搜集、处理、加工信息的手段落后,渠道不畅,因而信息网络尚未建立起来。⑥缺乏对教育管理有效性的研究,对于国外的或国内的管理措施和经验存在着简单“迁移”的倾向,满足于“新”措施的出台与推广,而忽视对其约束条件的探讨,致使在管理中形式主义的“花样”较多,而有效性不强。

针对上述管理观念转变的要求,本文尝试提出我国教育管理综合型模式的几点思考。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