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调查附记节选
在线阅读 收藏

问卷编号:0001

被访者姓名:徐志颖

家庭地址:高桥西街××弄29号503室 (所属街道乡镇:西街)

访问日期:2002年12月15日

访员姓名:蒋梦娴

调查附记:

选修《社会研究方法》这门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同学说“此课可能会提供‘小试牛刀’的机会”。此话立刻让我热血沸腾。从小读书12年,上过那么多课,学过那么多知识,而其中又有多少是能够做到“学以致用”的呢?似乎并不多。

感谢这样的授课传识的方式,它给予我们一个亲身体验社调的机会。尽管在此期间,我们或受过冷眼,或受过冷嘲热讽,或受过辱骂(以上三件我统统有幸“经历”),但这让我们看到了学校以外的社会的种种侧面。

我们终有一天会离开象牙塔,去投入社会,去阅读社会那本大书,所以这一次的亲身体验赋予我所以一预防针,或是给我们看了一部“简介篇”。其中收益,可谓不浅。

问卷编号:0001

被访者姓名:徐志颖

家庭地址:高桥西街××弄29号503室 (所属街道乡镇:西街)

访问日期:1997年10月25日

访员姓名:宋春临

调查附记:

配合,条件一般。认为开发后,对生活无明显促进作用。高桥镇受访居民大都有3年左右连续受访经验。

问卷编号:0001

被访者姓名:徐志颖

家庭地址:高桥西街××弄29号503室 (所属街道乡镇:西街)

访问日期:1993年11月13日

访员姓名:张真

调查附记:

被调查者是炊事员,原本是农民,后因为征土地造房而变成城镇户口,并由国家安排了工作。

在工作之余她还靠绣花补贴家用。有一个16岁的读中学的儿子,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房子的问题越来越令她烦恼。

问卷编号:0066

被访者姓名:陈桂兴

家庭地址:高南乡××村51号 (所属街道乡镇:东沟)

访问日期:2002年12月15日

访员姓名:钟妮

调查附记:

这一家曾在1997年接受过调查,因此比较了解,人也热情。他是我所调查中最认真、最开朗或说见识面较广的一个。对新鲜事物、对政府、对生活都有较积极的面对。能大胆、坦率地提出自己认为不满意或有问题的地方,对生活有自己的明确目标和要求。

但对政府、官员及涉及国家、世界的“大”问题,因了解不多而回答有限,也不愿意多管多问。这是调查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而陈桂兴先生还算比较了解的。

浦东的居民多认为管好自己的事情就很好了,对政府仍停留在“官”和“权势”的认识层面上,普遍不愿意或逃避与政府或有权势的人接触,更对所谓与有权势的抗争或反对惟恐避之不及,就连陈桂兴也不例外。这让我这个学法律、倡公平的学生颇为失望,但也让我不禁怀疑自己“难道真的是象牙塔中的我不知道社会的复杂与多变?难道真的是所谓‘初生牛犊不畏虎’吗?我有一天出去以后也会变成他们这样的想法吗?”我不知道,但我清楚,我拒绝并讨厌这种生活态度。

问卷编号:0066

被访者姓名:陈桂兴

家庭地址:高南乡××村51号 (所属街道乡镇:东沟)

访问日期:1993年11月14日

访员姓名:张真

调查附记:

被调查者是一名建筑工人,住房是近年来自己盖的,生活上没有大风大浪,也没有多少追求,只求安稳、舒适地生活。划入新区让他高兴也让他担心,随之而来的社会变动过于剧烈,自己难以承受。生活费主要是买鱼、肉、蛋,粮食和蔬菜是自己种的。

问卷编号:0071

被访者姓名:顾顺康

家庭地址:高行镇××村7号 (所属街道乡镇:高行)

访问日期:2002年12月15日

访员姓名:谭嵩

调查附记:

这位访户是我当天做的最后一户,其他两户都已拆迁,要想再找两个做问卷的人很容易,但那样就使问卷失去其意义了。来到这户人家已经很费事了,然而在这家遇到的情况更是让我吃惊。顾顺康在1993年做过的这份问卷,却没做过1997年的,可联系单上却有他做过1997年问卷的记录!另外,他对待这份问卷十分认真,而且有些误以为我做完这份问卷,会把他所反映的问题真切地反映到上级部门。还有他们所关心的并不是浦东怎样,因为我们这份问卷所指的浦东是沿江的浦东,而与他们的切身关系并不密切,致使答题时会有偏离。

问卷编号:0071

被访者姓名:顾顺康

家庭地址:高行镇××村7号 (所属街道乡镇:高行)

访问日期:1997年12月31日

访员姓名:崔巍

调查附记:

本人不在,调查其家属遭拒绝,调查其邻居受到配合,同时也是其远房侄子。

父亲已故,补助太少,母亲身体不太好。

问卷编号:0071

被访者姓名:顾顺康

家庭地址:高行镇××村7号 (所属街道乡镇:高行)

访问日期:1993年11月14日

访员姓名:范伟达

调查附记:

本卷主要由被访者本人填写。被访者妻子原为上海知青,插队落户于此。主人们很热情,访问完毕还专门用自行车送本人至乡政府汇合处。

访问中途,来了两位大队干部。一致反映外来人员问题:

(1)外来人员造成很多社会问题,如偷窃、抢劫、社会治安;计划生育、超生无人管理等。

(2)外来人员对本地也有作用,如新区的公路、建筑等苦累工作均由外地人包干,本地人大多进厂,也不太愿意干;一些村民通过出租私房等,也有所收入。

(3)外来人员的管理是个综合治理问题。现派出所抓进去,第二天就放,解决不了问题,涉及到公安、房管部门、计划生育、建设部门等。

(4)外来人员大多来自安徽、四川等地,成群结伙,现本地人见外来人员反而有害怕之感。由于分散,似乎也很难给以集中教育。

(5)强烈呼吁解决外来人员的管理问题,特别是外高桥地区。

问卷编号:0089

被访者姓名:黄坤

家庭地址:高行镇××村42号 (所属街道乡镇:高行)

访问日期:2002年12月15日

访员姓名:周恬

调查附记:

(1)要追访的沈爱丽女士外出,其家人不肯接受调查,依例找其邻居调查

(2)这是最后一个调查,任务虽然完成了,但不算顺利。今天很累,很辛苦。平时虽然不刻意表现,但身为复旦大学的一名学生,潜意识里总是有股傲气存在,习惯了别人关怀、羡慕和尊敬的目光,当有一天发现复旦大学的牌子不怎么顶用,别人看你的目光里有看待三流推销员一样的戒备和不屑时,心里真的不是滋味。追访第一个人顾金凤女士的过程比较容易和顺利,我有点得意,以为照此速度下去应该很快完成任务,但当我在如棋盘样错综复杂的乡间小路上寻找第二个追访人,转了一个多小时仍找不到其住址时,我真感到害怕,害怕天黑之前不能回去。周围的房子密密麻麻,挡住了正午的阳光,我只觉得丝丝冷意渗入骨髓。而当我终于在别人的帮助下把在家里打麻将的顾金凤女士叫出来时,她不肯承认受过访问,转回身继续砌长城。我真得很生气,却又无可奈何。在尝试寻找其他人接受访问时,有位男士一把抓起我胸前的衣服,嚷嚷到:“你是什么东西?”当看清楚别在衣服上的复旦大学校徽时,又说道:“你有学生证吗?”我把学生证拿出来,他抓过去,端详了几分钟。“哈!”他突然大叫一声,得意洋洋地说:“你1983年入学的(那是我出生年份)。读大学要多少年?四年?五年?你已经毕业了!”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我只能保持冷静,请他把学生证还给我。不过这些不愉快的片断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时候我还是充分感受到了别人对我的热情、友善、信任、理解与支持,这样我相信人间有爱。我感谢帮助过我的人,包括受访人和给我指路的人,我知道即使若干年回想起他们,我还是感受到他们曾经带给我的暖意。我也感谢范伟达老师,尽管在追访过程中有过挫折与情绪,但这是一次很好的且不可多得的社会实践经验,我知道即使若干年后回想起这次经历,我还是会说“太好了!”

问卷编号:0098

被访者姓名:蔡叙琴

家庭地址:高桥镇××村××楼32号 (所属街道乡镇:高行)

访问日期:2002年12月15日

访员姓名:李林子

调查附记:

经过前两次的访问,能再次找到蔡叙琴真是幸运。她的家庭条件不错,好像还做些买卖,但她不识字,同其他村民一样,不关心世界、国家大事,但很淳朴。

从访问中,我发现被访人的文化程度越高,收入越少;年龄越大,打分平均越高,反之亦然。卷子上的很多问题他们虽然都回答了,但显然并不完全理解。除了生活圈子中的事,他们什么都不关心,也没有多少业余爱好,更不用说精神追求了。

通过调查,我诧异于这里文盲与半文盲率之高,更诧异于这样的村庄竟存在于上海,存在于浦东。当我轻松地踱出村子,看到灯红酒绿的外高桥时,心生无限感慨。这次调查才让我看到立体的上海,真实的上海!

问卷编号:0099

被访者姓名:顾德明

家庭地址:高行镇××村90号 (所属街道乡镇:高行)

访问日期:2002年12月15日

访员姓名:钟妮

调查附记:

由于自家的农田被集体占去,自己本人无工作,妻子下岗待业,儿子不太争气,顾德明先生最关心、最焦虑自家的经济收入问题;对人生没多大想法,能吃饱就好了;不关心政府,认为那是上头的事,自己管不着也没有必要;认为政府、社区工作成效不大;对未来不确定,生活态度较消极。如对未来自己两三年的生活,他不清楚,觉得可能会更差。与吴裕生老人不同,顾先生要养家糊口,生活压力和负担大,以至于除了工作、金钱等,对其他他都不太关心。他可能是比较典型的缺少文化、缺少工作、缺少斗志的社会弱势群体的代表。他的家与周围人家比,的确更显阴暗破旧。但同时日子也应当过得去,该有的家电几乎都有了。如果找到了确定的活干,如果社区、居委的人多露几面,如果……也许情况就两样了。像顾先生这样态度、这样意识的人不在少数。我看了很难受,却又无能为力。毕竟,生活靠他们自己,首先自己要有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问卷编号:0290

被访者姓名:张志明

家庭地址:川沙镇××村 (所属街道乡镇:川沙)

访问日期:2002年12月15日

访员姓名:陈容

调查附记:

此位被访者很特殊,他是××村的村长,相对其他几位被访者来说,年纪比较轻。进门后,我才了解到村长是刚刚出去办事后才回来的,作为村里的干部,连周末也十分忙,但他还是很愉快地接受了访问,并且对问卷上的问题回答得十分认真。

从村长的谈话中可以看出,村长对村里的大小事务都十分关心。他说,××村近几年来发展得很快,特别是在工业和交通方面,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是农村里贫富差距很大,好的很好,差的很差,形成了两极分化。农民的经济状况实质上还是在提高,但是极不明显。但是村长认为浦东新区政府离他们还是太远,平时村里的事务都只是与镇政府联系。

我想像村长这样的干部、文化素质还是比较高的,××村能有如此好的领导,对将来的发展将大有裨益。

问卷编号:0325

被访者姓名:陆堪华

家庭地址:金桥××队52号 (所属街道乡镇:金桥)

访问日期:2003年4月6日

访员姓名:张优悠

调查附记:

三次的奔波,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了一些成果。

第一次,我跑到地图上那个叫金桥的地方,问遍所有的人(包括敬老院的老人)得到的结论是:没有××村这个地方了。我无功而返。

第二次,拿到警方提供的地址,我又来到了金桥,可是依然找不到××村。无奈之下我跑到了金桥乡镇委员会,在那里粗略地打听到,我找到的是新金桥,要找××村还要去老金桥村,但具体地址不详。找到老金桥,问遍所有的人都不知道××村。

第三次,我知道该找老金桥,可是问周围的人都找不到。终于我重走第一次的老路,找到附近的敬老院。在一个操上海味十足的普通话的老人指引下,经一个小时的路程,终于找到一个变化应该巨大的××村。

问卷编号:0329

被访者姓名:王玉珍

家庭地址:金桥乡××村1队(所属街道乡镇:金桥)

访问日期:2002年12月22日

访员姓名:练伺兰

调查附记:

老奶奶态度很热情,听说我们是复旦大学的就更是高兴。只是年近古稀,老人家的大脑很不好使,又听不懂普通话,真是为难我们了。不管怎么说,问卷是完成了,还算有点收获。她那满口的上海话,旁边的小学生,加上我们饿得咕咕叫的肚子,实在是让我感觉到了调查队伍专业化和本土化的重要性!

问卷编号:0329

被访者姓名:王玉珍

家庭地址:金桥乡××村 1队(所属街道乡镇:金桥)

访问日期:1997年11月3日

访员姓名:董英

调查附记:

本村村民绝大多数对党的政策极力拥护,认为政府是好的,但下面执行的官员却不太关心民间疾苦,只顾中饱私囊,不体察民情。

北村庄普遍反映交通不便;有急救情况时根本不能解决;筑路引起的风沙太重;人们的生活没有保障,生活水平提高不快;学校的教育质量太差,孩子们上下学不便。

总之,村民对下层机关干部的有些腐败行为极为不满,认为浦东开发,好处不明显。

同时,村民对此项的调查亦有持怀疑者,且不少。他们觉得年年调查,但调查后情况依然,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诸多认为此种调查只是形式主义,没多大意思。只有极少数比较赞同,但态度也不明朗。

问卷编号:0329

被访者姓名:王玉珍

家庭地址:金桥乡××1村队(所属街道乡镇:金桥)

访问日期:1993年11月28日

访员姓名:李宇峰

调查附记:该户人家家境较其他人家贫寒,渴望社会能增加就业机会,不想待在土地上。

问卷编号:0371

被访者姓名:唐桂珍

家庭地址:德平路××弄17号101室 (所属街道乡镇:金杨)

访问日期:2002年12月14日

访员姓名:董晓君

调查附记:

访问对象是当年插队落户的知青,但是由于历史问题长久没有落实政策,她多次上访都没有结果,因此开始她并不愿意接受访问,她认为这种访问不能帮助她解决问题(据说五年前的调查员曾答应帮她反映问题而未能有效)。经我多方解释我们的工作性质,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她才接受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她还是很认真地回答了我们的问题,这令我十分感动。在调查中我得知她的故事,她的父母都是工人,是农村居民(城市户口),她在“文化大革命”中插队落户成为农民,知青落实政策时由于她的档案在“文化大革命”中丢失而不能解决户口问题,并由此影响了她的弟弟、妹妹。由于这件事,她对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很不满意。

他们家的生活条件还好(是我访问的几家中最好的),但她为了表明她的经济状况由于户口问题受到影响而有意恶化了自己的生活情况,事实上她跟丈夫收入虽然不多,但两个儿子的收入状况还好。

他们一家人都很热情,留我吃晚饭,我没吃,但还是很感动。看着他们四世同堂,其乐融融,我的心情也变得好了很多。

问卷编号:0371

被访者姓名:唐桂珍

家庭地址:金杨路××弄75号203室 (所属街道乡镇:金杨)

访问日期:1997年11月2日

访员姓名:孙波

调查附记:

原来的农民搬迁后开安公司应给予安排工作,但往往各单位之间相互踢皮球,动迁时存在的问题很大,感觉政府好像是连哄带吓让居民选择公房。社会发展局也表示过这种做法有所欠缺,但是迟迟得不到解决。

问卷编号:0371

被访者姓名:唐桂珍

家庭地址:金联村 (所属街道乡镇:金杨)

访问日期:1993年11月28日

访员姓名:苏树红

调查附记:

问卷编号:0471

被访者姓名:梁爽

家庭地址:金口路××弄39号103室 (所属街道乡镇:金口)

访问日期:2002年12月15日

访员姓名:李力耕

调查附记:

当最后一个选项填完时(这是第四份也是最后一份),我终于舒了一口气,调查任务还算圆满完成了。最后一位被访者让我是三顾茅庐而未见之。第一次去时,我到时她刚刚外出;第二次去时她在加班;第三次早上去时,终于见面了,可她刚刚准备上班去。被访者仅比我大两岁,却俨然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她早出晚归的生活,让我几乎找不到调查的机会。终于第四次,通过电话联系,确认被访者在家休息的绝佳机会。这几乎可以说是同龄人之间的访问,让我感受到了其中的轻松与方便,100多道题的问卷很快就轻松解决了。

回忆这几天的调查实践,感受最深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热情。人们都很愿意将电话、住址之类的东西告诉我这样一个陌生的访问员,或许现代人之间远不是想像中那么冷漠。

问卷编号:0477

被访者姓名:夏国安

家庭地址:上南路××弄46号104室 (所属街道乡镇:周家渡)

访问日期:2003年3月2日

访员姓名:杨维

调查附记:

这是我调查的最后一站。被访者夏国安先生和他的太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家只有十几平方米的住房,21岁的儿子的卧室安在改建过的天井里,住房条件相当艰苦。据夏先生说,他所在的冶金厂由于世博会政府征地即将关门,而他也即将下岗。一家三口全靠妻子一人的收入维持。对于这样的一个连小康都称不上的家庭来说,生活是那样的艰难。但整个调查自始至终留给我的印象都是夏先生一家热情、友善,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生活态度及乐观情绪。这种情绪是这样的让我感动并为之震撼。尤其是临走时发生的一件事更让我难以忘怀。夏太太得知我要回学校后,便坚持要送不熟悉地形的我到车站。我当时想“恭敬不如从命”,何况我的确不认识去车站的路,于是我同意了夏太太送我的建议。但是当夏太太站起身和我一起走出去的时候,我猛然发现她的脚是跛的,走路那么不方便。我当时脑海里一片空白……

原来快乐是那么简单,当你的希望是那么单纯,你的心充满了爱的时候,快乐就会降临到你的生命里,与你同在。

问卷编号:0478

被访者姓名:张织仙

家庭地址:上南路××弄2号1304室 (所属街道乡镇:周家渡)

访问日期:2003年3月2日

访员姓名:杨维

调查附记:

我刚敲门欲说明来意并登门调查的时候,张织仙女士和她的儿子并不十分欢迎。解释了一番之后,她终于同意我入户调查。张女士受过高等教育,她在整个调查过程中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坚强、有主见、眼界开阔的女性,始终不卑不亢。当同意开始进行调查之后,她一直十分耐心地解答所有调查表上的问题。她在调查过程中向我透露她原是归侨,拆迁之后住房问题一直让她十分困扰,至今仍未得到妥善解决。她的父辈和祖辈中曾有人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不公平的待遇,还有她曾经历过的过去的种种。这让我觉得这个貌不惊人的老太太是那样一个有故事、有经历的人,散发着一种饱经岁月洗礼之后的干练和自尊。

在调查过程中,房屋里的电视突然播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食堂爆炸案嫌疑犯被捕获的消息,张女士立即提醒我注意。多关心社会现状的老太太啊!

问卷编号:0507

被访者姓名:沈东初

家庭地址:东园×村118号401室 (所属街道乡镇:梅园)

访问日期:2003年3月22日

访员姓名:胡俊琳

调查附记:

由于以前的被访者已去世,几经周折,我终于找到了被访者的儿子。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我叩开了他家的门。开门的是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在简单地介绍了自己的身份后,她便邀请我进屋,并帮我叫来了男主人。男主人是一个50多岁的中年人,头发早已花白并且听力不太好。在我说明来意后,他很客气地为我让了座。

在他做调查的时候,我仔细打量了这套房子,这是一套在20世纪70、80年代建造的一室半的房子,狭小而拥挤。虽然诸如空调、微波炉之类的家电都已有了,但家具仍是20世纪80年代的老样子。在与他的闲聊中,我了解到这户人家中,男主人已下岗,儿子无业,现在全家生活全靠妻子的工资和丈夫通过非正规就业所赚来的钱来维持,同时,由于听力不好,男主人一直找不到固定的工作,因此,生活就有困难。

男主人做得很认真,每做一题前都会反复读题,下笔前也会沉思许久。就这样,伴着时钟的滴答声,调查已经进行了两个小时,可问卷仍旧没有做完,我开始有些担心了:已经11点了,又到吃饭的时间了,男主人会不会像上户人家那样几乎将我“扫地出门”呢?于是我决定“识时务”点,先将问卷留下,等他有空再填。但当我提出后,女主人却热情地挽留,说还不到他们吃饭的时间,让我安心把调查做完,否则跑来跑去太累了。听到这些话,我真是很感动,站了两个多小时的腿仿佛不那么疼了。

一个小时后,问卷终于做完了,我收拾好问卷,在婉拒了夫妇俩留我吃午饭的邀请后,伴着12点的钟声跨出了家门。我深深地吁了一口气,在欣慰之余,我终于体会到“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含义了。

问卷编号:0509

被访者姓名:陈安康

家庭地址:东园×村123号501室 (所属街道乡镇:梅园)

访问日期:2003年3月8日

访员姓名:胡俊琳

调查附记:

在连续被两户人家拒之门外后,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叩开了第三户人家的门。女主人在犹豫片刻后,还是很有礼貌地请我进来了,并帮我叫来了被访者——她的丈夫。调查的内容很多,也很繁杂,临近中午了,由于家里有客要来,女主人有些不耐烦了,开始催促。我一边加快进度,一边不停地陪着笑脸,说对不起,最后几页几乎是央求着男主人才完成的。我匆匆起身,胡乱地收拾好表格,在女主人“为什么偏要双休日来”,“为什么偏要找到他们”的抱怨声中匆匆逃离501室,临走时还不忘说抱歉对他们的打扰。可就在关上门的一刹那,我的眼泪一下子留了下来。我抬起头,透过泪眼望着窗外,体会到了其中的苦与酸。

问卷编号:0509

被访者姓名:陈安康

家庭地址:东园×村123号501室 (所属街道乡镇:梅园)

访问日期:1997年12月20日

访员姓名:陈旭滨

调查附记:

调查时女儿、孙女积极配合。

家庭气氛融洽,比较成功。但老人对政府不太了解,接触也少,有些问题无法回答,说明政府渗透力还不够。

问卷编号:0509

被访者姓名:陈安康

家庭地址:东园×村123号501室 (所属街道乡镇:梅园)

访问日期:1993年11月19日

访员姓名:黎洪俭

调查附记:

夫妻都是老人,有时讲话并不热情,讲情况时也不太愿意告诉调查员。

问卷编号:0628

被访者姓名:赵善贵

家庭地址:浦东大道××弄1号201室 (所属街道乡镇:洋泾)

访问日期:2002年12月14日

访员姓名:汤翌晨

调查附记:

由于被访者已退休多年,长期在家,活动范围和内容也都有限,所以在有些问题上(如对娱乐场所、政府工作的评价等)无法给出回答。

其次,这位老人思考问题较为辩证,常常分情况讨论,这样就对答案的选项内容及我的选择带来了挑战,所以也有一些题目,我是直接在空白处用文字注明的,而一些排序题,也往往只做了一个选择。

此外,在访问过程中,老人反复提及以下问题:

(1)—绿化太少,没有人道树;而为数不多的绿化带也存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2)浦东大道交通负担过重,希望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加紧开拓民主路和张扬路,以分担浦东大道的车流量(噪声太大、交通事故频繁);道路交通的确很便捷,车次、路线选择都较多,但由于上述原因,行车往往较慢,影响了这一优势的发挥。

(3)文化、体育场馆太少;另外,老年活动中心、养老机构也基本没有。

4)外来人口摆小摊,给市容环境带来不少负面影响。

问卷编号:0694

被访者姓名:陈庆华

家庭地址:新兴路×号 (所属街道乡镇:洋泾)

访问日期:2002年12月14日

访员姓名:荣燕

调查附记:

中午吃过午饭,我和同学交换了一下意见,决定再去找一找,也许还有以前接受过访问的人未迁走。于是,再一次走进了尘土飞扬、凌乱不堪的新兴路,一次次地拿出很多人看过、均说不知道这些人的名单,一次次的失望。就在我几近要放弃的时候,一位阿姨指着名单上的一个名字说:“这个人我知道,还未来得及搬走!”当时,我的心情之激动几乎无法用语言表达。在阿姨的指引下,我终于找到了这位陈庆华老爷爷。当我说明来意后,老人似乎不太愿意接受调查,毕竟拆迁一事已将陈爷爷搞得一团糟,哪里还有心情?可是,好不容易才找到,我怎么能轻易放弃,于是好言劝说并向其诉说费尽周折才找到他,我会尽量将速度加快等等。终于,老人同意了。在填写资料时,我才知道,原来陈庆华老人是个老党员,对其中的每一个问题都认真思考,还时不时让我解释其中的某些选项。调查过程中,老人不时提到家庭矛盾重重。看到陈庆华老人70多高龄却无法安度晚年,我的心里也酸酸的,似乎想到了自己已故的爷爷;看到老人满面愁云,觉得自己绞尽脑汁想出来的安慰之言是如此的苍白无力。好几次,我都强忍住不让眼泪流下来,并尽我所能来安慰他。此时,在我心里,问卷已不是第一重要之事,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让善良的老人想得更开一点,让自己更快乐一点。又是一个半小时,问卷终于做完了,老人竟感激地抢在我前面说了声“谢谢”,我当时的心情不知有多复杂,只恨自己无能为力减轻老人的负担。当我又一次路过陈庆华老人家门口的时候,他还冲我不停地挥手,要不是时间太紧,真想坐下来和他再聊聊天,分担一些他的烦恼。

问卷编号:0694

被访者姓名:陈庆华

家庭地址:新兴路×号 (所属街道乡镇:洋泾)

访问日期:1997年10月26日

访员姓名:鲁洁琼

调查附记:

我去他家的时候,他正在吃饭。听说我是来调查的,饭吃了一半就停下来了,回答我的问题。他很认真并挑出这份问卷的不少错误。有时我的一个问题会引起他们全家的讨论。他们很热情,也很真挚。

问卷编号:0694

被访者姓名:陈俊龙之父

家庭地址:新兴路×号 (所属街道乡镇:洋泾)

访问日期:1993年11月21日

访员姓名:李胜

调查附记:

该被访者比较配合。但由于时间匆忙,忘问其姓名。

问卷编号:0721

被访者姓名:蔡凤鸣

家庭地址:沪东×村84号406室 (所属街道乡镇:沪东)

访问日期:2003年3月8日

访员姓名:杨晓涵

调查附记:

周六晚饭过后,我在父亲的“护送”下启程登门造访。因为这是第一份,所以光找地址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们在这个外来人口流动较大的地方走了不少弯路。

当我找到84号时,发现这是一幢年代很久远的老房子。敲406室的门后,蔡先生很友好地就让我进屋了。他已经退休10年了,和老夫人一起相扶相伴。在我的询问和他自己主动回答中,我感到这是位有着中华传统美德、辛勤地为社会服务却未得到应有的回报的好人。他夫人比较直率,告诉我他们俩都拿最低退休工资,他们的生活可谓在最底层,而沪东新村的环境状况更是在恶化。

没想到,这份问卷要花1个小时,父亲发了好几个短信还打了两个电话催我,但我对这次的表现还算满意。我希望政府和社会能更多地关心像蔡先生这样曾对社会尽心尽责的退休工人。

问卷编号:0721

被访者姓名:蔡凤鸣

家庭地址:沪东×村84号406室 (所属街道乡镇:沪东)

访问日期:1997年10月25日

访员姓名:(不详)

调查附记:

被访者很热情,据说他每年都要被采访。

被访者现已退休,因此关于工作的问题没有问。

关于经济的问题,被访者讲得较多,主要有:①贫富悬殊太大,现在退休工人的工资甚至不及上班人员的1/5;②他住的是工房,现在的房租是每月45元,而且每年以50%的增长率增加,这对他来说已是一个负担;③被访者患过病,左边的肾脏几年前已被切除,因此每月有一笔固定的医药费开支。

问卷编号:0732

被访者姓名:袁明达

家庭地址:荷锋路××弄10号603室 (所属街道乡镇:沪东)

访问日期:2003年3月8日

访员姓名:岑华

调查附记:

我去了袁明达1997年被访时的地址,但被告知他家已搬迁,追问邻居得知他家迁往荷锋路××弄10号603室。

来到荷锋路,没想到此路如此之长,分南北两头,找了老半天,却未找到××弄,只见有××弄,心想可能是其邻居记错了。于是便找到××弄10号。那是一幢条件较好的新大楼,心里一阵兴奋,可在楼下电子门上一看,傻了眼,此楼只至602,无603。原来不是其邻居搞错,是我聪明反被聪明误,多走了冤枉路。后经路人指点,终达他家。可跑上6楼,他家却没人。只得最后傍晚时分再前往他家,终于顺利完成访问任务。

问卷编号:0934

被访者姓名:竹礼生

家庭地址:洪山路××弄12号502室 (所属街道乡镇:周家渡)

访问日期:2003年3月8日

访员姓名:刘 馗

调查附记:

第一次敲门,久久不见响应;又隔了一个小时后再次敲门,一切依然如故;又过了一小时,听见敲门声时,有人说话了,他就是被访者,以洪亮的声音问我是干什么的。等到我说明来意时,他一边从门缝里伸手过来拿我出示的证件,一边说着看在他女儿的面子上给我进他的家门,因为他的女儿也是复旦大学的学生。进门后,一家人很客气,还没等我坐稳,女主人就给我拿来了水果等,真还把我当客人招待了,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激。这家人的住房条件是挺紧张的,除卫生间和厨房是独立的外,客厅成了“多功能厅”,因为客厅还要兼卧室。男主人一边做着问卷,一边招呼我看好看的电视。我有些过意不去。为了不打扰他做问卷,只得连声应诺。毕了,主人给我说清了哪路车到复旦大学最便宜又快捷。当自己的最后一只脚离开这家人的房门时,感觉就像到亲戚家做了一次客似的,身体有些疲惫,心情却舒畅而欢快。

问卷编号:0934

被访者姓名:竹礼生

家庭地址:洪山路××弄12号502室 (所属街道乡镇:周家渡)

访问日期:1997年11月2日

访员姓名:李健方

调查附记:

该被访者不愿让访问员进家采访,希望问卷留下,下次前来索取。现以调查结果来看,这种方式较为理想,好处有:①给被访者以思考理解的时间;②被访者家突来陌生人有心理等因素。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