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国人对如何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谈论纷纷,特别是1999年11月《中国经济时报》和《北京青年报》同时刊登了国家图书馆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一作者的文章,读后未免感到十分愕然。其一,为什么作为国家图书馆的中国国情研究中心的负责人会对当前中国经济学的发展状况和世界经济学的发展了解是如此之少。不过,这并不重要,因为人各有所学,各有专精,在无限的知识海洋中,每个人只能知道自己能知道的一点点。重要的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凭拍脑袋发表滔滔不绝的议论,这于己于人于社会都不利。其二,该先生的“大手一挥”,让人好像又回到那种“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人定胜天”的大跃进时代,翻阅古今中外的历史,寻觅所有的诺贝尔经济学大师成长的历程,哪一次历史上的重大发现,哪一种理论的突破与创新,是人为设定目标的结果。正如英国伦敦经济学院许成钢博士最近指出的那样,高科技不是钱堆出来的,同样,诺贝尔经济学奖也不是钱能堆出来的,它只能是人类智慧长期积累的结果。我十分赞赏胡鞍钢博士最近就“中国经济学如何看待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回答:“诺贝尔经济学奖不是中国经济学家的历史使命”!我还应补上一句,“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诺贝尔经济奖不是中国经济学家的历史使命。因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不是由某人拍脑袋就能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