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是有特殊历史地位的城市。在明代是卫城,威海卫与天津卫齐名。甲午海战举世闻名,因为威海的特殊地位与作用,甲午海战纪念馆屹立在威海市刘公岛上。
在中国设市历史上,威海市也占有特殊地位。1925年正式成立广州市,这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市。到1948年4月以前,中国共设市66座,包括全国直辖市12座,省直辖市54座。其中,山东的青岛市为全国直辖市之一,而济南、烟台、威海是省辖市。山东省那么大,有更多历史悠久和规模大的城市,都没能在近代正式设市,威海不仅设了市,而且与济南、烟台同属省辖市,说明了威海市在中国设市史上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威海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规划、建设的任务提上了日程。威海市委、市政府从威海市的历史地位,及其在现代中国和山东省的战略地位出发,认为威海在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只有适度超前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城市,才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也才能适应威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1988年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1989年11月省建委组织评议通过后实施。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威海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和快速发展。
随着威海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威海市市域城镇体系的发展和变化;随着威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实施,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威海环翠省级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威海港新区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以及威海市调水工程、机场、火车站等工程的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城市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威海市委、市政府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解决了许多复杂的问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新的发展基础上,威海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再上新台阶,于1994年7月适时地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修订,威海市定位为“以高新技术为主的生态化海滨城市”,提出发展“双环带形绿心核结构”的城市结构形态,充实发展环翠作为城市形态结构的特色。
改革开放20年来,威海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取得巨大成功。这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工作艺术,人民群众的开拓进取和创造能力;得益于观念的更新和超前规划;得益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的协调;得益于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和谐统一,形成了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格局。威海市已初步形成生态性、精品性和文化性特点相统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目前,正朝着“以高新技术为主的生态化海滨城市”的宏伟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