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现代世界体系
在线阅读 收藏

(THE MODERN WORLD SYSTEM)〔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著。其一、二卷由罗荣渠、庞卓恒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一卷45万字。第二卷38万字。第一卷责任编辑:王方宪。第二卷责任编辑:王方宪、刘桂珍。

该书认为,人类历史不是孤立发展,而是相互联系发展和演变的,总是形成一定的“世界性体系”。至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以西北欧为中心,形成“世界性经济体系”,即“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一个世界性的体系出现的,它由中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三个组成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这个体系从来不是静止的,而是处在无休止的变动之中,它们依靠“不等价交换”来运行。在16~17世纪,其中心在西北欧,半边缘区也主要在欧洲,边缘区虽已扩及北美等地,亚洲和俄国尚处于其边界之外。产业革命以后,该体系逐渐扩展至全球。在扩张过程中,各经济角色及其地域分布也发生变化,即某些边缘区可能上升为半边缘区,某些半边缘区可能上升为中心区,也有某些经济角色的地位可能下降。中心区也发生扩大和转移。中心区各强国中往往出现某一个综合实力最强的霸权国家。但称霸是短暂的。现代世界体系还具有自我调节机制,它在500年之久的历程中度过一次次危机,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发展,但它本身固有的不平等和由此引起的各种紧张关系始终不能消除,势必最终要由一种具有更高效率和更合理的新的世界体系所取代。

《现代世界体系》是社会学的一部力作,首先在于它的研究对象不同一般。它冲破了正统的社会学以单一“国家”、“社会”、“社区”为单位的研究,是以“世界体系”这个宽广的社会大体系为研究对象。气势宏阔,视野高远,使社会学界耳目一新。

其次,世界体系的演变其实也是宏观的社会变迁、社会运动。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本人在该多卷本著作的导言“论社会变迁之研究”中,谈到了不宜以个别的民族或国家的社会变迁作为研究对象,只能以一定的世界体系作为研究对象。1175750

这里涉及到两个重要的概念即“融入”(INCOPORATION)和“边缘化”(PERIPHERALIZATION)。“融入”是指世界体系之外的国家和地区不断进入世界体系的过程,而“边缘化”则是指世界体系不断包容新的国家和地区的过程。“融入”和“边缘化”当然都是同一社会变迁过程的两个方面。

第三,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是对传统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反叛。他的理论首先源于对五六十年代兴起的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最初是研究非洲的,正是在研究非洲战后的发展过程中,他认识到60年代西方现代化理论将发展看作发展中国家单个发展的局限性,以及西方学者的现代化理论假定存在一个普遍的发展模式(西方模式)的不可行性。于是。他开始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纳入世界整体来研究,反对西方现代化的一元模式。

在研究方法上,沃勒坦声称不采用多学科的方法,而采用一体化学科的研究方法。但他运用了社会学的定量和定性方法则无疑。他运用了大量的经济数字、材料、详细的注解,如他根据详实的研究,断定17世纪的世界经济体,俄国在其外,波兰在其内;匈牙利在其内,奥斯曼在其外;美洲在体系内,东印度群岛在体系外1175751

当然,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并非完美无缺,为我们所全部同意。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沃氏虽然也把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纳入了世界体系,但“西方中心论”相互联系,而忽略了体系的动态、不平衡,事物发展、变化的复杂性、矛盾性。世界的发展有时表现为无序性、无体系性或体系不明显,硬要把世界的发展纳入一个体系的分析框架,以框架来裁剪生动丰富的历史和现实,有时难免得不出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同时,把资本主义体系等同于世界经济体,也就意味着否认或忽略了世界上其他经济中心的存在,是否妥当,还存在着争议。另外,把劳动分工说成是世界经济中心、边缘、半边缘的根源,也是值得商榷的。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