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
在线阅读 收藏

《社会学研究》 1996年第4期 李培林

作者在对山东省济南市流动民工的调查中表明,流动民工的“亲缘关系网络”的作用贯穿于民工的流动、生活和交往的整个过程,总结出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交往方式。①民工进城就业的方式。大多是与老乡和朋友一起进城就业。通过亲戚或老乡主动介绍找到工作的占到31%。还有通过当地政府、雇方来家乡招工、城市劳动市场等方式找到工作,其所占比重不大。与配偶和亲属一起进城就业的比重很少。②流动民工的生活交往方式。民工流动具有“节日性”和“季节性”的特点。民工进城就业后虽然生活在城市,但并没有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没有建立起以业缘关系为纽带的生活圈子。他们的生活圈依然是建立在亲缘和地缘的关系上,而在城市里依然“社会关系少,感情孤独。”就流动员工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地位来看。首先是流动民工的内部分层结构。①职业分层结构:建筑业、工业企业和机关、院校医疗、服务业。②流动民工就业的所有制结构:依次为国有和集体部门、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等部门。③流动民工的收入分层结构:按收入高低依次为业主、个体劳动者、打工者。收入最高的是小老板,月平均收入1362元,最低的是家庭保姆,月平均收入108元。其次是流动民工在社会分层中的经济地位。流动民工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工人的过渡性中介阶层。他们的经济社会地位,在其生活的当地农村属于中等偏上阶层,而在其打工的城市中属于中等偏下阶层。这些人虽然生活在城市中,但并不享有市民的权利。特别是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是他们从制度和心理上从农民转化为居民的巨大屏障。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