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主办的“中国社会心理学会1998年年会暨第三届中国人社会心理学术研讨会”于1998年10月13~17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及越南、新加坡等国的105名学者递交了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80余篇。
此次会议的主题是:迈向21世纪的中国人社会心理研究。会议交流了近5年来中国社会心理学界在“社会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理学”、“社会心态”、“择业与就业心理”、“经济与管理心理”、“文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本土化问题”等研究领域中的研究成果。
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郝琦和乐国安就“非科学心理学”的思想起源和主要观点进行了评介。他们认为,“非科学心理学”是在人本主义的旗帜下向传统的科学方法进行的挑战,反对科学认识论中的二元对立,主张采用自我参照的现实性替代客观的现实性,反对仅仅采用实验法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曾清林具体分析了定量研究在社会心理研究中的局限与不足,提出应以质的研究方法予以弥补。
关于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的研究,香港学者杨中芳及她所指导的几位博士生(杨宜音、彭泗清、张志学)对中国人人际关系分类、关系与信任、人情与关系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关系”、“人情”、“自己人/外人”概念和关系认知、判断、解释、影响因素和内部过程及心理机制做出了系统分析。刘萃侠则对关系建立中的“归诚”问题做了文献推理,为归诚寻找传统文化意义。另外,蔡建红在对人际交往中印象形成的研究中,重复阿希的经典研究,发现中国人印象形成与阿希的结论有差距。
经济和管理心理学研究不仅关注了传统的激励、领导能力、组织气氛等研究领域,也关注了广告心理、企业形象、竞争策略等较新起的领域。此外,下岗再就业的问题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人格与教育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界研究力量较强的领域,此次会议中报告了中学生自尊、自我概念比较、价值观取向之发展、大学生社会化、竞争与合作、师生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的视角超越了课堂、校园,注重了学生个体、群体、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交互作用。
除此之外,对自杀、犯罪、民族、妇女、气功、新闻、法制等许多应用领域的社会心理问题也发表了一些研究结果。
会议还评审了青年优秀论文奖,并对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和学会工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