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眷恋“经济王国”奥秘的人——访著名经济学家李京文
在线阅读 收藏

他的跋涉永远都是那么匆忙,脚印留在技术经济学的研究领域里;

他赤情流溢,义无反顾,奋力开拓数量经济学的广阔天地;

他执著不懈,追求不止,在经济增长理论的探索中,虽集大成,却无骄意……

他,就是九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京文教授。“两会”闭幕不久,记者专程对李教授进行了采访。

李教授于1933年出生于广西陆川,1951年考入武汉大学经济系,1953年到莫斯科留学,1958年获优秀毕业证书和经济工程师称号,回国后在河北省计委、国家计委等单位供职,并兼任北方交通大学、武汉工业大学教授。

共和国需要经济腾飞,面对祖国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经济科学需要沿着正确的轨迹……

1985年,李教授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担任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科片领导小组组长,他便猛扎进“经济王国”奥秘无穷的漩涡中,凭永不知足的欲望,顽强的钻研精神,迷恋上七彩斑斓的神秘“王国”的方方面面。

他笔耕勤奋,争分夺秒,肩负科研重托,写下了《科技富国论》、《国际技术经济比较》、《国际高技术市场与中国对外高技术交流》等多种专著并予以出版;他编写的《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研究》、《12个部门科技政策》、《企业科学技术进步战略》、《2000年中国》等项目专著,对祖国经济的腾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一些著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及“五个一工程奖”。

在技术经济学的研究方面,李教授一马当先,勇于探索新课题、发展新理论,破除过去囿于各项方案、措施、政策的经济效益计算老传统,拓展到技术进步理论与测度、宏观经济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地区与企业发展规划、技术经济政策研究论证和资源与环境的技术经济等众多新领域。学科领域视野开阔,明确了技术经济学的性质是软科学、政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兴的交叉学科;提出了该学科特定的研究范围和对象,即技术与经济关系及其最佳结合,核心是科学进步、生产率和经济效果的计算、评价理论、方法与应用;李教授在技术经济学研究上获得成功,使该学科别于其他学科,形成独特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计算、分析、论证的理论方法体系。

在数量经济学方面,李教授匠心独运,摒弃过去“定性研究”为主的作法,迈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新天地,大大丰富了我国经济研究与分析方法,并使之规范化,为我国经济研究与国际接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自80年代末,他以数量经济方法为基础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分析与预测,既为中央有关部门从数量上掌握中国的经济现象,正确制定相应政策,指导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又引起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重视。

在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中,李教授与同仁们精诚合作,谱写了一篇篇激动人心的新乐章。他采取定量分析方法将中国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进行系统计算与分析,并将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精辟地指出“科技进步是富国之源”;他倡导将科技进步理论作为经济科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倡导经济理论界要认真分析当代科技发展的规律、特点、趋势;他根据中国实情,提出了生产率理论和计算方法,使中国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进一步得到充实。

“经济王国”待挖的奥秘万万千千,催促有志的炎黄赤子不断进取。为了这个进取,李教授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吸收国外有关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他所在的研究所近10年来的国际合作项目就达30多项,合作的对方多为具有世界一流学术水平的专家、学者;他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因教授合作研制了中国宏观经济模型,并与美、日、韩、中国台湾省的模型连接,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学科与世界接轨;他与哈佛大学经济系主任乔根森教授、斯坦福大学刘遵义教授的合作,使我国技术经济学领域拓展到了全球性的世界新技术、经济发展、生态平衡、社会影响及后果等诸多更高、更新的层次……

眷恋“经济王国”奥秘的李京文教授,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并被中组部、国家科委、人事部选拔为国家有特殊贡献专家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星移斗转,而今又是一年;“经济王国”奥秘无穷尽,李教授仍被其魅力深深地吸引……

(本文原载《科技与经济画报》1998年第3期,记者敏捷)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