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失衡的产业结构
在线阅读 收藏

经济发展,不仅体现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的提高,而且表现为经济结构持续系统的进步。经济增长推动结构演进,结构演进支持经济增长,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较早注意到增长与结构之间关系,并予以系统研究,得出规律性结论的,首推英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科林·克拉克。他在1940年发表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将全部经济活动依据其属性分为三次产业。第一次产业包括农业(指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其主要属性取自于自然;第二次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煤气、电力、供力〕等工业部门,其主要属性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第三次产业包括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公务、〔其他公益事业〕和其他各项事业,1176534其主要属性是有助于第一次、第二次产业生产的部门,也可解释为“繁衍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活动(第一次、第二次产业)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1176535根据这种分类方法,克拉克搜集和整理了若干国家劳动力在部门间转移的历史资料,提出了如下的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将向第三次产业转移。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配第—克拉克定理”。1176536

在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进一步搜集和整理了几十个国家的统计材料,对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进行了研究,不仅证实了“配第—克拉克定理”,而且还得出了农业部门(即第一次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不断下降,工业部门(即第二次产业)和服务部门(即第三次产业)份额不断增加的重要结论。1176537这使得增长与结构的研究大大前进了一步。

无论是克拉克的发现,还是库兹涅茨的结论,都是从自发的经济增长和结构演化过程中导出的,引导和协调经济增长和结构演化的是市场机制,外部强制几乎不起作用。在过去的发展中,中国的经济增长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构变动主要是在计划机制和政府干预下实现的。与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下总量与结树的关系相比,中国总量与结构关系以及结构内部不能不带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揭示这些特点,以及它们对增长过程可能产生的影响,是本章分析的主题。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