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变迁,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结构的转型、文化模式的转换,还表现在人们心理上的转型适应及社会认同的变化,后者对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地位急剧变化的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而言,尤其重要,并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更为典型的表现。
近十年来对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研究在学界颇有“日盛之势”,这不仅表现在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和科研成果的增多,还表现在研究视角的多元和研究学科的扩张。总的而言,学界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失业的外部性因素分析,对失业者本身的因素即导致失业的内部因素有所忽视或研究不够,注重了政策选择的一般模式而忽视了地域差异性。本文力图以失业者的转型适应和社会认同为主线来分析大型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之所以艰难的内在根源,为拓展失业治理研究寻求另一种角度。
本文所选择的辽宁省大型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在失业形态上呈规模性,属于资源枯竭性群体失业。我国的下岗失业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大规模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自那时起,东北老工业基地就成为下岗失业的多发地区。2002年,企业职工下岗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最高的省份是辽宁省,为14.2%。另外,全国下岗职工规模最大的省份也是辽宁省,2003年为117.9万人,占全国下岗职工总数的11.8%(乔榛,2004),其中由资源耗竭引起的下岗失业比例较大。第二,受结构调整影响的下岗失业十分突出。东北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但是,由于长期得不到相应的技术升级,重工业基地变成了老工业基地。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它们受到的冲击非常大,许多老工业企业跟不上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被迫停产或半停产,有的还因经营不下去而宣布破产,结果引起大量的老工业企业职工下岗失业。第三,在经济收入上,大部分失业下岗人员及其家庭成员收入微薄,生活处于相对贫困状态,但同时再就业的意愿却不是很高。根据我们的调查,这主要是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发放了低保金。如2002年、2003年辽宁省用于发放低保的资金分别达85215万元和112399万元,低保对象也分别达到150万人和160万人,保障面达到全省非农业人口的7.8%和8.2%(辽宁省民政厅,2004)。二是国家提供了许多公益岗位来提高失业人员的经济收入,如阜新市2003年、2004年提供的公益岗位分别达到6500个和7014个,这解决了部分人员的基本生存问题。三是受历史因素的影响,下岗失业者进取不足。东北地区在历史上一直以资源丰富吸引着大批的逃荒者。逃荒者来到这里很容易扎下根来,因为这里的生活成本较低,也就是比较好生活。这样的生存预期逐渐培养起一种满足现状的心态。第四,在求职意愿上,很多失业下岗人员有自弃现象,即对自己这一辈子已经不抱希望,转而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子女的身上,因此特别注重子女的教育。第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变化,大部分失业下岗人员的关心重点主要是要求失业下岗的经济补偿及提供医疗和养老的社会保障,而不是就业岗位的增设。
基于上述五个方面的特性,我们对国有企业失业下岗人员的再就业研究必须立足于新的认识,加强对失业下岗人员本身的分析,即对失业者的转型适应和社会认同等社会心理研究。这是学界目前有所忽视的领域,该方面研究可能更有利于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有的放矢的引导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