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婚姻与爱情
在线阅读 收藏

人们常常把婚姻和爱情连在一起,认为婚姻是爱情的结果,先要有爱情,尔后才会考虑婚姻。并且认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的,甚至是不道德的。这是对婚姻与爱情的一种误识,这种观念,对国内的大学生形成了一种误导。

爱情是两个人同时或在较短的时间所产生的相互倾慕之心,相互冲动之情,相互热恋之求,心仪很久,相见恨晚。那里更多的是两性之间火山爆发般的交欢,海誓山盟,不能同生,相许同死。其深处,带着一些人类早年荒野交合的无法无天的野性和今天文人津津乐道而当事人并未感觉的浪漫。

这种情爱,因是双方同时发生,所以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仅在一方发生,那是单相思,并不构成我们上面所说的爱情。

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东方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贾宝玉与林黛玉,法国有茶花女,中国有杜十娘,这些感天动地的千古情爱,都以悲剧告终,并没有导致成美好的婚姻。而现实中绝大部分长久而美满的婚姻,其开初并没有一个爱得死去活来的序曲。我讲这些并不是否认世间有真正的爱情发生,也不是想阻止青年人刻骨铭心的爱恋。我只是想指出,国内对年轻人在爱情认识方面的误导,还他们一个客观真实的认知。因为一个客观的认知,才能带他们走出爱情的沮丧,享受人生本应和本能享受的欢快。

中国人讲“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个“当”字有些被动,有些无奈,是长辈对儿女指令式的训导与要求。这也说明着“当”字在晚辈有些不情愿的成分。没有人讲“人活当病”、“人老当死”,虽然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客观事实。人们不愿这么说,一是因为这么说不吉利,一是这是一件必然要发生的事件。但“当”字不一样,他叙述的是一种愿望,一种诉求,并不是一件必然发生的事。男大不一定要结婚,女大不一定要出嫁。现在一些人采取单身主义,所以有“当”做什么的伦理式说教。爱情是不用“当”字的,你遇上了,就会投入,热血沸腾,常常是不计后果地投入。你遇不到,“当”怎么也无用。

初恋和爱情,在许多经历过的人中都成了回忆。或美好或伤悲,或淡淡的苦涩,或长长的惆怅,这也诉说着爱情很难发育成婚姻的遗憾。这是因为爱情和婚姻的目的不同,过程也不同。爱情是人青春躁动期所积聚的情感的释放,是青年男女对男欢女爱的追求和期盼的满足,热恋中的人很少谈柴、米、油、盐,这是恋爱的噪声和不谐音。天高海阔,热恋中的人会谈到未来高远的目标和桃花源式的生活,商量去神秘荒岛旅行。他们在幻想的云端漂浮着,不理会现实人间的纷争和苦难。而婚姻则不同,它首先要考虑柴、米、油、盐,即日后的生存问题。要不要孩子?我们的经济条件能养活几个孩子?是贷款买房还是租房?租多大的房子?今天中午吃什么?晚饭做什么?仅这个一日三餐就让人烦心了,倒了爱情的口味,揉碎了诗情画意,很难与风花雪月连在一起。就连青年时代不顾一切,疯狂地爱上燕妮的马克思,当他的女儿劳拉爱上一位有文化、有学历的革命领袖保尔·拉法格时,马克思并未感到欢欣,而是两次写信质问拉法格有多少财产,经济收入能否保证劳拉过上体面的生活。“在最后肯定同劳拉的关系以前,我必须完全清楚您的经济状况。”1193625否则,休想与劳拉成婚。没有表现出一丝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对自己战友的革命情怀。

一个人什么时候投入爱情,这是双方的事,是双方同时相互投入,所以是无法通过说教去引导,也无法通过说教去阻拦的。这便是我一直不阻碍大学生谈恋爱的缘由。男女学生在青春期谈恋爱是最自然的一件事了,这是人正常的权利和生活,是人生一件美好的事情。能有一次热烈的初恋是人生一件幸事,没有经历一次刻骨铭心、轰轰烈烈的恋爱倒是人生的一种缺憾。

遇上恋爱,就轰轰烈烈地投入,不要刻意地、或倾其心力固执地一定要把热恋变成婚姻,这倒反而会破坏你本能得到和享有的美好爱情。也不必去为这种恋爱未能发展成婚姻而忧伤。爱情和婚姻的目标不同,享受的内容,经历的过程也不同。爱情追求双方火热的恋情,美丽的幻想,他们沉浸在白雪公主、英俊王子、灰姑娘的幻景中,恋爱中的男女不谈每日的生计。而婚姻则不同,从谈婚论嫁那天起,就要考虑双方的生存问题,工资收入,经济条件。生存,并不断改进生存条件是一切婚姻的基础。婚姻是要不要孩子的长谈,是对养育孩子费用的担忧和计算,是对孩子受好的教育的操劳和惆怅,是每日有关柴、米、油、盐的对话,是回家后,面对晚饭吃什么的感叹,是贷款买房的压力,是每日的家常便饭与平平淡淡,是对总不如人的无奈,是孩子学步摔倒时的爱怜,是孩子健康成长、成绩单上写满优秀的欣喜,是冬日里阳光中回味平常撕守日子的窃喜,是晚年的相依为命。有不少欢乐和愉快的日子,但首先是解决生存的交谈和繁忙而平淡的每日工作。就是男爵王公,结婚也“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族的利益,而绝不是个人的意愿。在这种条件下,关于婚姻问题的最后决定权怎能属于爱情呢?”1193626这也是结过婚的人仍然憧憬恋爱的原因,也是有些人婚后还会有一次炽热爱恋的缘由,像电影《蝴蝶梦》中所展现的情景。

婚姻在中国被看作每个人的终身大事。每个考虑婚姻的人都想找一个理想的终身伴侣。由于对爱情与婚姻的误解,人们心中的理想条件或是空幻而不能实现的,或是一厢情愿的。即使这些条件都是理智与客观的,婚姻所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当事人信息不对称。每个人在成婚前的几年中,自己所能接触和认识的人是很有限的,在这些有限的人中选择一位合适的人是很难的。这或许是人们渴望并相信一见钟情的原因。并且,就是在这些有限的人中,双方信息也是不对称的,即你并不能了解对方足够真实的情况,对方也一样。每个人都想让对方看到自己好的一面,或对方认同和喜欢的一面,并努力把这一面显示给对方。这大部分是善意的。由于双方都不能了解到足够做出合理决策的信息,所以,即使我们头脑中理想婚姻的条件是客观合理的,我们的决定也往往是错误的。结为夫妻后,各方会自然显露出对方不了解或不认同的一面。这是许多夫妻婚后所面对的事情,也是造成婚后夫妻不和甚至离婚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由于我们认识的人有限,而一些潜在的合适人选,我们又不认识。这也是信息不对称的一个方面。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绝大部分婚配是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完成的。媒妁之言的好处在于通过一个中介(现在是婚姻介绍所,包括网上各种婚介方式)使当事人可以认识和接触到更多的人,增加了当事人选择的范围,并且,通过中介人的了解,可以了解到每一方更多的真实情况,解决了(当然不是彻底解决)上述两方面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父母之命,一是催促当事人成年后要结婚生子,不要搞独身主义。这是人类繁衍和生存的需要,这是人类之大理,是为人类负责,尽自己对人类应尽的义务。二是父母作为过来人,他们了解婚姻与爱情的差别,他们会从婚姻的角度去审视双方,提出建议,给予指导。这对后辈是很有益的。

自由恋爱是当代恋爱方式的主流。但自由恋爱所认识的人,有许多也是通过朋友、同学、同事、亲友、家长介绍后认识的。现在可以通过网上交友或发帖子征友。所以,媒妁之言并无过错,它增加了人们相互认识的范围,并部分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婚姻双方能在一个更大的范围,更真实的基础上做出选择。这有利于婚姻的持久性。

交友的范围越大,选择的成本(花费的时间、相互了解的精力付出、选择难度)越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得到的信息越来越多,信息垃圾也越来越多。去掉信息垃圾,过滤出有用的信息成为一个难题。美国数学家西蒙,提出次优选择理论,想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到一片玉米地去,想选出最长的玉米,这是可以做到的。你只要把这片地里所有的玉米摘下来,一根一根去量,就一定能选出最长的一根。但这样做费工费时,成本很高,也无必要。你可以花较少的时间,在这片地里来回走一走,看一看,就能选出较长的一根,这较长的一根就能够满足你的要求。这就是次优选择。许多事情的解决,都有一个时间期限和时机问题。一件事要在有限的时间完成,次优选择是一种好方法。人类其实是无法做到最优选择的,并且常常在追求最优选择的途中,失去了时间和机会。婚姻的选择也是这样。

中国人讲门当户对,被作为一种封建婚姻观批判。其实,门当户对就是为了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选择错误。门当户对是讲婚配的双方家庭的经济条件、文化素养在一个水平上。这样的家庭里,孩子的价值观、生活习惯、教养、文化水平也比较接近,许多事情和问题,也较易沟通和达成共识,婚姻就会长久。这与一些大公司选择员工时,会选择一些名牌大学的学生一样。其实,这些名牌大学的学生未必都比一般大学学生的能力强。但选择名校学生是一种节省搜寻、验正时间和费用的办法。名校招生分数高,一般分数高的学生智力和创造力也高一些。这也是一种门当户对。所以,中国有选妻先看岳母的说法。其实质,都是想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所选的人合适。

“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作为一条法则,长期流传在中国民间,是许多家长教导孩子的训条。这反映出长期以来,中国家庭中男主外(即靠男方在外的工作收入养活一家人),女主内(即女方从事家务劳作,安排每日用度开支)的分工实况。男的要靠选对所从事的行业来保证自己的生存并承担起对一家人的养育之责。所谓“选对行”,包括两方面:一是所选行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为社会所需,二是自己能胜任这一行业的工作。而人们往往忽略了第一方面,这也是造成不少人就业不久就下岗的原因。中国大多数女子,婚后主要是在家操持家务、养育后代。所以,选对郎君是女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关乎女子一生是否有安身之所、生存之基,能否过上稳定而较好的生活。选一位工作有保障,收入够家用,有责任心,对家庭负责的男子是很重要的。今天,中国的情况已有很大的变化,在城市,妇女普遍参加工作,不但自己养活自己,还承担着养育孩子的支出。战后,日本妇女也大都参加工作,但生育孩子后,有不少妇女又回归家庭,不再去上班,以主持家务为主。现今在中国也有一些收入较高的家庭,妇女在生孩子后也回归了家庭。中国广大的农村和一些小城市、县城、乡、镇里的大部分妇女还是在家操持家务。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家庭成员的收入和职责也在不断变化,但这些中国先辈们所总结出的道理,仍闪耀着智慧之光,启迪我们在处理婚姻问题时用作参考,并对男女性别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家庭结构中的位置投射进一束高远的思索之光。

爱情太浪漫,婚姻太神圣。一位长年生活在农村的作家柳青告诉我们:在中国农村,经常在一起劳动,彼此相互关心,这便是爱情了。城里的工人、职员、包括现在的白领阶层,何尝不是如此。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奇,人间哪得几回闻?

人在青春期及以后的人生中,若遇到相爱的人,就全身心投入,去体验,去经历,去享有这份难得的爱情,它是你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所应有的,不必刻意地把这份美好纯真的情爱导入婚姻,若恰好门当户对,又自然进入了婚姻,那当然是人生一大幸事,是不必犹疑和回避的。如果因种种原因分手了,决不要丧气或彼此怨怪,也不要去追寻分手的原因,人与人相识、相爱、就是一段缘分,是上帝的礼物。爱情与婚姻的过程和目的都不同,人到了青春期,就会自然地寻找爱恋的对象,就想恋爱,就如同人饿了,想吃饭一样。婚姻不同,婚姻是上帝为人类选择的一种延续繁衍的方式。这是一种责任。如果你不能承担起养育一个家庭,为孩子提供较好的成长环境的责任,你不能进入婚姻。你有了一份可履行这些责任的工作和收入,有了心理准备和认识,才有了婚姻的基础,再去解决婚姻才是明智的。人不可一日无业,就是为了爱情和婚姻,每个人也应尽力去争取一份好的工作。当然,在有工作收入之前,你可以先去选择。不论你如何选择,最后能长久生活在一起的,一定是门当户对的。门当户对不只讲父母一辈人的文化素养,经济条件,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也包括婚姻双方的文化素养。讲得深一些,是由此所形成的婚姻双方的价值观一致或相近。

我进入谈婚论嫁的年龄时,正值文化大革命。父亲讲,人不要在最失意与最得意时处理婚事。最失意时,万念俱灰,容易草草找一个很不般配的人了事。最得意时,又容易忘乎所以,找一个冲着你的地位、钱财而来的人,或刻意地找外表漂亮的人。他实际上是告诫我们:在找伴侣时,要用平常心,眼光放远。

当然,不是一切都准备好了再去寻找,再去选择。选择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婚姻、学习婚姻的过程。在时间和精力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扩大选择的范围,通过同学、亲友、报纸、网上、婚介机构多认识一些人。每个人,在其一生中认识的人都是很有限的,多认识一些人,选择范围宽一些,较易选到合适的人。而亲友和同学介绍的人,一般会与你的条件相近。因为他们了解双方的条件、喜好和性格。

中国人讲男才女貌,英雄美人。其实,选择丈夫或妻子,外貌都不是第一位的。但好的外貌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信息,大凡社会地位高、能力强的人,所选择的妻子,外貌一般都较好,由于遗传的原因,他们的孩子外貌也就好一些。“诗经”里说,“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我国南方苏杭多美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明清有许多达官贵人,辞官或退休后,选此定居,他们的后代外貌一般都好一些。其双亲的智力、文化素养、经济状况都好一些。这些人家的家教也好一些。他们的父母在遗传给他们一个健康的体魄、聪慧的头脑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一个好的学习成长的环境,这后者也是一种遗传,是比前者更重要的。外貌是一个信号,告知了我们这些信息。所以,选择外貌好的女子,其实质,是选择了健康、聪慧、有教养的妻子。就像名校用高分选择有智力的学生一样。

婚姻是一种责任,是对对方,对孩子、对社会的责任。这也是结婚与离婚要去政府机构与法院登记与解决的原因。因为双方一旦签了婚约,就要相互负责,并对孩子负责。而恋爱不需去法律部门登记,一方或双方终止恋爱关系,也不需向法律部门告知。西方国家的婚礼一般在教堂举行,由神职人员主持,结婚的每方要回答主持人要求对对方负责和白头偕老的承诺。这都体现着婚姻的庄严与神圣。婚姻需要双方长期耐心经营,它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爱心去浇灌,用原则去培养,用容忍去呵护,用谅解去医疗。把对方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接受下来,容忍对方的癖好、意见和习惯,为对方奉献是婚姻和谐的关键。这样才会有一个美好和谐的婚姻,才能享受天伦之乐。

中国人讲“婚姻大事”,讲“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都是主张婚姻从一而终,并为从一而终的婚姻辩护的。这是农业社会的产物,有其合理性。现在中国是三种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并存,婚姻也呈现多种形式,我并不一般地反对从一而终的婚姻,我主张婚姻可以有多种选择,应以当事人是否幸福为根据。

爱情、婚姻、性、生育等,这些都是父母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前要对孩子讲的,但中国父母是三默其口。中国在唐代,官员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会被集中到郊外一个地方(学校),由专人讲这方面的知识。这是进行健康的性教育。中国有“素女经”,是讲夫妻性和谐的。毛泽东就讲过“素女经”。中国现今的家长比他们远古的祖先还倒退了,缺少了那份豁达。

多少人在苦苦地思考爱情的真谛,多少哲学家在不停地追索婚姻的本源。如果把动物之间的交配看成是婚姻,交配前雄性在雌性面前复杂的展示与舞蹈就是恋爱。但不是每个雄性的这一番执着的求爱表演都能换来婚姻。雄蜂向天际奋飞,雌蜂只与那飞得最高的交尾。因为那是最健壮的,与其交配后所生后代才可能健康,也才能保持种的延续。雄螳螂在与雌螳螂交配后,便俯首任由雌螳螂把自己吃掉,以补充其产子时所需的营养。雄孔雀拖着美丽而笨重的长尾羽,从生存的角度看,这个长尾羽是一个累赘,容易让天敌将其抓获。这个沉重的尾羽能在生存斗争中存留下来,说明它很重要,它的用途之一在于求偶。雄孔雀在雌孔雀面前,将尾羽展开成一个五彩的扇面,并不断抖动,以博得雌孔雀的爱恋,获得生子的权利。这是种的延续所需要的,种的延续是惟一的天条。人是动物的一种,人类的爱情与婚姻的本源也在这里。

人类早年的交合,也是以身体健壮为选择标准。我们在古希腊与古罗马的雕塑里看到的掷铁饼者等男性都是很矫健的,女性则很丰满,象巴底隆神庙命运三女神雕塑等。即使在远古时代,东西方的岩洞中和山岩上都有人类留下的精美壁画,展现出当时人们对男壮女丰的形体追求。人是一种有思想的动物,是有幻想和精神追求的动物,愈是到近代,人这种能力愈显示出来。到了1880年,有罗丹的《思想者》,这是一件展现人类思考能力的大雕塑,诉说着人类愈来愈看重思维能力的历程。而今天,在人类的精子库中,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成为最耀眼、最受欢迎的明星。因为今天人类要生存,头脑(智慧)比体力更重要。

从以四肢矫健为美,到选择最智慧的头脑,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历程,经过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到现今网络时代的三次巨变。人类选择优秀男女的标准还会变化,但其目的,都是为了人这一物种的最佳生存和繁衍。

人从动物中走出,思考能力愈来愈发达。人也越来越追求精神的丰富与发展,爱情也随之从婚姻中分离出来(在动植物中,爱情和婚姻是一体的。),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成为青年的绝唱。20世纪,人类发明了科学的避孕技术,男欢女爱与生育后代分离了,这使人类的爱情与婚姻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人类已经掌握了克隆技术,人所养育的孩子与父母的精子与卵子也可以分离了。它将促使家庭和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更巨大的变化。未来孩子出生时,可能会带有一张电子卡,上面记载着他精子与卵子的来源,以避免近亲的精卵子相遇。也许那时,男女间才享有纯粹意义上的恋爱,而不受现今婚后养家重负的羁绊。激情是爱情的基础,人若没有激情,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爱情。爱情又酝酿与生发出人新的激情,这激情是人的创造之气,繁荣之源,是人和人类的精、气、神。我们不必对那时的家庭形态做过多过细的设想,人类会在每一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与对自身不断认识的深化上,去选择最有利于人类长期健康存续的生活方式和家庭形态。上帝之手在冥冥之中拨动着。

看看西安街上婚礼的车队,比外国总统到西安的车队还要长。婚礼被当今的青年人办得越来越排场了,似乎排场的婚礼成了婚姻的目的。家长和孩子对婚礼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脸面。“青春做伴好还乡”,我不看重你有一个排场的婚礼,我看重并希望你能找一位贤惠典雅,你心爱的妻子。那是你一生幸福与家庭和谐的珍宝。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