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中中外”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商业谈判。它在很大程度上也改变着各界——包括政府与外商——对开放进程中形成的历史性问题的传统思维方式
2000年中之时,素有神秘色彩的联通终于展示出中国第二大电信商的真实面目。观察家有些吃惊地看到,长期以来纠缠着联通的“中中外”纠纷已经相当妥善地得到解决,境外投资人甚至极少就此提出诘问。
这几乎是一个奇迹。联通从1995年开始的“中中外”项目,共涉及11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家大型电信商,所涉资产正是今天联通移动通讯网最早的基础部分,总价值近10亿美元。自1999年联通决意中止这些项目之后,与相关公司的谈判一直在紧张地进行,但可谓步履维艰。为此,拟议中的联通重组上市曾数度拖延,外界舆论亦沸沸扬扬,普遍估计联通会做出重大让步,甚至以为这种“中中外”模式可能以某种方式保存下来。
事情的最终结局与人们料想的很不相同。
无论如何,联通为“中中外”解套进行的各种努力,绝非普通意义上的商业谈判。其进退成败,关乎中国电信业竞争格局的构建,也影响着各界——包括政府与外商——对待开放进程中形成的历史性问题的传统思维方式。及至这家公司海外上市尘埃落定,种种内情方公之于世,往昔的断片得以联结起来,最终展现出这一场历史性重大谈判的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