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后,上海迅速由工业生产基地向经济中心城市转化。这个过程对就业市场最重要的影响,是产业工人群体的萎缩,而从事非体力工作的白领群体规模迅速扩大,目前数量上可能已经超过50%。白领特别是其中的上、中层经济、市场地位优越,社会影响力逐步强化,对整个社会从消费潮流演化到价值观念转变,都将产生重要影响;产业工人主导价值观念的格局将因而受到冲击。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发达城市现代服务业将加快发展,白领化趋势将更加强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基本结构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走向。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中心城市一般被定位为工业生产基地,与这种相对单一的城市功能相适应,这一时期基本上形成了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城市就业结构,且国有和集体经济单位占绝对主导地位。这也构成了以产业工人为主导的社会结构及相应的价值观念的基础。从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我国逐步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经济获得持续快速发展,同一时期,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功能发生分化。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呈加速趋势。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升级的双重作用下,城市社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结构变化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各种类型的资产所有者成为社会的基本成员;就业模式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是就业的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使大量就业者社会地位发生变化,使城市就业者从过去的依附性较强的国有、集体经济单位中的“单位人”转变为通过市场寻求就业机会、通过谈判确定就业条件、并以契约形式明确权利义务的各类经济单位中的雇员。另一方面,就业体制的改革同时,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经济重心的转移、城市功能的提升也使中心城市就业机会大幅度转移,在不同产业部门、不同类型的就业岗位之间,就业者的收入和市场地位开始出现明显的距离,最突出的特点,是在产业工人群体数量上萎缩、市场地位下降的同时,第三产业吸纳了大量游离劳动力和新进入市场的就业者。就业机会转移过程最突出的现象之一,是出现了一个高收入的白领雇员群体。这两方面的转变都在90年代呈加速趋势,经济社会效应趋于明显。
进入21世纪,我国特大型经济中心城市将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服务业,特别是以金融、信息、咨询和房产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可能迅速提高。与此相适应,城市就业结构也将逐步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接近,产业工人与白领雇员的此消彼长,将是未来相当一段时期的演变趋势。与资产所有者相比,就业者内部的这种差别和演变趋势对城市社会关系的变化可能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这将不仅使城市社会关系结构更趋复杂,也将对价值观念变化产生更直接的影响。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我国发达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就业结构的演变的未来走向,本文拟以上海为主要对象,分析我国发达城市雇员群体分化的特点,并就其社会影响提出基本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