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合理调整我区贫困地区的农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收藏

合理调整农业结抅,是当前农村经济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步骤,也是贫困地区促进经济发展,加快脱贫步伐的有效措施。

农业结构是指经济实力,自然资源,技术水平之间的合理配置而形成的综合体。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农业结构的综合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建立一个农林牧副鱼协调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多种流通渠道并重,传统技术和先进技术并举的综合形式。这样生产发展就快,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就强。反之,农业发展就慢,甚至严重阻障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减产和倒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农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生产关系方面看,是一种以社会主义合作经济为主的,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结构;从生产力方面看,我国单一的农业结构开始转变为综合的农业结抅,出现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局面。乡镇工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迅速发展,一个崭新的农业结抅正在形成。但是目前在我自治区贫困地区,农业结构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不合理的状况,集中地表现为:农业生产布局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不高,农产品品种单一,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业生产向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这些不合理状况,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根据我自治区贫困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为了脱贫致富,必须在逐步改变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地调整农业结构。

第一,进一步调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例关系,逐步增加经济作物的生产,使种植业生产结构合理化。要在保证粮食总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有计划地,有步骤地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使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当前国家及各部门要从经济政策上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开发山区土特产资源。要在原材料的供应、技术指导等方面扶持经济作物的发展。扩大田七、罗汉果、金银花等名贵中药和八角苗油、木耳等佐料的生产;开发竹笋、大山楂、弥猴桃、香菇等食品资源。经济作物的生产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改良品种,提高产量和质量,注重发展立体农业,造成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如实施“垄稻沟鱼”“稻猪沼气一条龙”等等。

第二,进一步调整种植业和林业,畜牧业的比例关系,大力发展林业,因地制宜建立水源林,用材林,经济林,果木林和珍贵树种基地,我自治区西北部贫困地区宜建立水源林,用材林基地,西南部石灰岩山区宜发展珍贵树种;东部土石山区适于发展松杉、油桐、油茶和板粟等经济林和用材林;南部丘陵地区宜种植松杉,发展荔枝、龙眼、香蕉、菠罗等热带水果。在林间种植牧草、山坡发展饲料植物,低产田实行草田轮作,增加饲料来源,因地制宜发展山羊、水牛、黄牛。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严格的区域性,各地应根据本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选择确定适合本地客观条件的主导生产行业和主要产品,有所侧重地发展生产。这样,通过建立各池有特点的“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农业生产结构,也就形成本地区范围内布局合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农业结构。

第三、进一步调整农村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关系,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实现农、工、商、运、教的综合发展。这是发展我国农村商品经济的必由之路,是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调整农业结构的重点,一是大力发展以乡镇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它既可为农业生产的发展积累资金,也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有利于农副产品的就地加工、转化,增加农民收入。所以乡镇工业是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支柱。二是大力发展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建立各种形式的服务中心,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和信息中心。组成一个比较完备的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良种栽培、养殖技术、贮运销售、市场信息、防疫、防治病虫害等项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水平。三是发展交通运输,改变闭塞局面,解决由县通到乡,由乡通到村的道路,综合发展简易公路,牛马驿道,人行大道。山区交通道路的建设,要因地理条件,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定。从调查入手,制定交通规划,实行责任承包,多方集资,就地取材、节省开支,明确政策,合理解决交通占地,春苗赔偿等问题。四是加强智力开发,提高文化水平。要有计划地普及小学和初中教育,重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速培养适合山区开发的农、林、牧、草、水土土地利用、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人材。要根据当地实际和对各类人才结构的不同要求,多方面、多层次地进行智力开发,可定向选送回乡初高中毕业生到大中专院校培训,举办各类短训班。在有条件的地区,可对当年考不上高级学校,即将参加农业生产的高初中毕业生,再留校半年到一年,以补习农业方面“短平快”的种养技术。同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制定确实能够吸引知识分子去贫困地区工作的政策,既要使他们学有所用,专业对口,感到有用武之地,又要给那些长期在第一线工作而影,响了业务的知识分子,在专业技术职称和工资待遇等方面予以优惠。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涉及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资金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催化”和“粘合”作用;加快农村金融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农业银行信用和聚集资金,分配资金的作用,帮助农民群众学会用财之道,生财之道,是适合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因地制宜,对不同的地区,应有各自不同的调整重点,采取不同的特殊政策,实行分类指导。首先要有全局观点,农业结构是一定区域内长期发展的已形成的一定的独特结构,因而要求局部结构调整必须服从全局利益,其次,要讲究方法,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同一调整方案所采用的措施,途径方法不同,那么调整的效果也大不一样。因此进行农业调整时,要认真调查研究,反复分析比较,选择最恰当的方法,以获得最佳的效果。再次,要抓住本质,在自然领域,经济领域中,许多现象不一定反映事物的实质,这就需要我们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既快又好地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

国家和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应根据农村经济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各项经济政策,运用价格,信贷,税收等经济杠杆,参与市场调节,把国家计划指导与市场调节统一起来,防止和减少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波动性,使国家的宏观计划指导在农村各类生产企业,经营承包户的微观经营决策上得到有效的实现。

(作者系:河池市九坪乡党委副书记)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