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把大中型企业推到商品经济的大海洋中去,应该说是大中型企业兴衰存亡的关键所在。
柳钢在改革开放前,是比较典型的由国家“包”起来的企业,企业没有自主权。从1958年建厂到1979年,20多年累计亏损1.8亿元,相当于亏了一个柳钢。从1981年到1990年,柳钢充分利用自治区政府给予的政策,自筹资金,以改变轧钢能力大于冶炼能力的“倒宝塔”结构为中心,以实现50万吨钢综合能力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技改建设工作,使企业的规模实力大为增强。钢的综合生产能力结束了连续20多年在15~20万吨水平上徘徊的历史,跃上了50万吨钢综合能力的台阶。在生产经营上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用户需要为目标,积极开拓市场,理顺销、供、产的关系,使企业逐步走上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10前间,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9.18%,实现利润和利税总额平均每年分别递增19.57%和24.91%,10年累计实现利润3.7397亿元,上交利税7.4805亿元,等于除了全部还清国家从1958年到1980年对柳钢的总投资3.72亿元和从1966年到1979年连年累亏的1.83亿元外,还为国家多嫌回一个半柳钢。1991年,柳钢在市场疲软,原材料、燃料大幅度涨价的困难条件下,依靠几年来积累起来的实力和灵活的经营措施,克服了重重困难,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全年销售收入再创历史最高水平,达7亿多元,利税1.3亿元,销售税利率19.39%,在全国55家地方钢铁企业中排行第三。
回顾柳钢走过的这段路程,我们深深感到,要让企业面向市场,走向市场,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取胜,首先一条是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状态等方面自觉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敢于拼搏,敢于竞争。
首先,要把政策用足,用好,用巧。柳钢十多年能有较好地发展,自治区给好政策是很重要的。但有了好政策,不等于就有好效益、好成果。1980年起,自治区政府对相当一部分企业实行了利税定额上交,超交返回,用于技术改造的政策。这一政策为柳钢加快技术进步提供了可能性,而步伐快慢则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效益。我们柳钢迅速发动全厂职工,开展以效益为中心的双增双节活动;在经营上大力开发和增产单产效益高的产品;对一些尽管利润差些,但加上“超交返回”的所得税后仍能获得一定技改基金的产品,我们也尽量安排生产,尽量把“蛋糕”做大。经过千方百计的努力,企业的经济效益迅速提高,按政策规定提留的技改资金也逐年增加。有了这个基础,柳钢不失时机地在“六五”、“七五”期间,通过多种渠道,先后自筹了2.47亿元和4.56亿元技改资金,完成了2号高炉扩容改造,引进日本4000m3制氧机,新建42孔焦炉、3号高炉和50m2烧结机等关键工程(50m2烧结机工程将于今年建成),大大加强了铁前部分的车产能力,使柳钢的整体经济实力大为提高,从而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可见,有了政策,还要尽一切努力把它用好、用足。也就是说,主要还得靠企业本身发挥应变能力和进取精神,去利用好政策这根“杠杆”。这说明,有好政策是一个方面,是外因;企业本身的正确决策和实干精神又是一个方面,是内因。外因是企业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据。
第二,企业要转变观念,自觉地走向市场。1980年,柳钢开始第一轮自负盈亏包干时,正遇到国家实行国民经济调整,压缩基建,钢材市场相对疲软,柳钢产品积压严重。一些同志信心不足,留恋以前统购包销时的“安稳”日子。柳钢厂党政领导分别到各分厂、部门去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用以前企业吃国家“大锅饭”时连续13年亏损的事实,说明后退是没有出路的,强调要走向市场,在市场大海中学会游泳,努力掌握市场规律,打开经营新局面。为了加快全员转向市场,我们把各分厂引入模拟市场经营中去,上下工序形成买卖的市场关系。这年,柳钢以向菲律宾出口4000吨钢坯为突破口,相继打开了香港、泰国、日本等国际市场,当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甩掉了连续戴了13年的亏损帽子。柳钢走向市场第一步走开了,并取得了好效益,领导和广大职工尝到了甜头,走向市场的信心更足了。
企业走向市场,就要树立市场营销观念,从消费者的需要出发,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中心,顾客需要什么就生产和销售什么。要把国营生产企业的活动顺序,由原来的“产、供、销”,转变为“销、供、产”。柳钢从1982年开始按“销、供、产”的顺序运行,强调以销定产,以销促产。一句话,企业的活动要以市场为导向。为了适应市场营销的需要,柳钢对企业内的机构和人员作了适当配置,厂里专门设立了经销处,配备了一批精通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负责经销工作;建立和健全、完善市场信息,产品销售,售后服务,清欠货款“四位一体”的经营体制;生产调度也从围着产量调度转到围着市场调度。对产品的产量和品种规格,采取更加灵活的排产调整。柳钢的中板材,就是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的。其品种有普碳板、船板、锅炉板、容器板、汽车大梁板、低合金板等,都是根据用户需要应运而生。其它厂家一般最大规格1.8米,而柳钢适应用户需要,生产2米、2.3米规格的钢板,十分畅销。
柳钢是广西的大企业,过去“大鸡不叮小米”,1吨2吨的买卖不愿做。近几年来,北方钢材长驱直下,钢材市场开放,钢材零售商店开到了柳钢门前。事实使柳钢人猛醒过来。在商品竞争面前,各个企业是平等的,企业大,架子不能大。从去年起,厂经销处成立小额科,几百公斤也卖,并开展销售工作优质服务活动,主动和湖南、广东、贵州等地的商业部门建立互利互惠的联销点。结果,短短几个月内就把2万多吨压库钢材销售出去,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第三,要注意发挥本企业的优势,扬长避短,积极开拓市场。一些大、中型企业的领导常常感叹“搞不过个体户、乡镇企业”,认为他们“船小好掉头”效益来得快。这实际上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还未交锋就怯了场。其实,国营大中型企业也有很多优势,如技术力量、装备、规模经济的优势等等。只要善于利用这些优势,是不难在市场竞争中占上风的。近两年,柳钢的一部分品种的钢材销路不畅,厂里经过调查分析,发现成本过高,导致价格偏高是一大原因。而成本高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有金属料不多,被迫高价向外地购买钢坯造成的。要把成本降下来,只有充分发挥企业的规模效益,增产自有坯拥有量。于是,厂里集中力量,抓紧了3号高炉、42孔焦炉的投产、达产,加强铁前配套,使冶炼系统的生产能力明显提高,1990年基本上实现了钢坯自给,改变了过去年年都要购进几万吨钢坯的局面,降低成本费用600多万元,使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大为提高了。
第四,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看准了就干。市场机遇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没有一定的风险意识,样样都等十拿九稳了才干,是很难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的。近几年,柳钢开发了不少新产品,如汽车大梁板、容器板、锅炉无缝钢管、12公斤轻轨等,都是得到了用户急需的市场信息后,迅速组织力量攻关,尽快投入市场,取得了好效益。如果信息不灵,或犹豫观望,知难而退,十年一贯制地生产“大路货”产品,企业是肯定没有出路的。当然,在作出决策前,一定要充分调查研究,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特别是一些重大的投资项目,一定要慎之又慎,做到建一个成一个,成一个得益一个。
(作者系:柳州钢铁厂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