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批评与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收藏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空间转向”包含三重维度,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空间转向”,二是现代性视域中的“空间转向”,三是文化艺术中的“空间转向”。这三个维度分别构成了“空间转向”的本体论之维、现代性之维与文化之维。本体论意义上的“空间转向”既是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表征,同时也是其被破除之后的副产品,其本身构成了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转向,即实践论转向与存在论转向。“空间转向”现代性之维表明,伴随着现代性的兴起,时空关系被彻底颠倒,使得空间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进入到晚期资本主义,空间性更是取代了时间性占据了第一性的位置。

“空间转向”的文化之维一方面是指在西方社会现实和理论话语的“空间转向”潮流中,作为时代征兆的文化艺术也凸显为一种彰显“空间”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另一方面则是指在“空间转向”的潮流中,对文化艺术的研究也体现出对“空间”前所未有的关注。因此,“空间转向”的文化之维从根本上意味着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研究呈现为一种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当代西方学术思想中的“空间转向”从不同的角度进入了文学研究领域,并非文学理论家或文学研究者的理论家对空间问题的分析都或多或少地涉及文学艺术领域;另一方面,当代西方的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本身也是参与当代空间理论形成的重要组成,诸如布朗肖《文学空间》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空间性的生存哲学意蕴分析,巴什拉《空间诗学》所揭示的空间的诗性体验境界,雷蒙德·威廉斯以文化变迁为出发点对城市与乡村以及大都市文化空间的分析,巴赫金“复调”理论对不同文学空间交流的研究,萨义德“对位法阅读”对文学与文化中包括种族、阶级斗争、边缘、意识形态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剖析等,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对空间的关注。这样的互动关系,使西方当代文学观念和文学研究呈现出一些有别于传统的趋势。菲利普·韦格纳指出,“正在出现的跨学科格局把中心放到了‘空间’、‘场所’和‘文化地理学’的问题上”,进而勾勒了一种以“空间”为中心的批评形态1224876,可以说“空间批评”正是对西方当代空间理论与文学研究互动关系的一种理论提炼和描述。本章将以“空间转向”潮流中所形成的独特文学研究领域所呈现的不同文学观念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传统为背景,以威廉斯、哈维、詹姆逊的批评实践为个案来展开对“空间批评”的研究。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