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结语
在线阅读 收藏

越来越受到中国学术界关注的西方20世纪中后期出现的“空间转向”,是一个思想脉络极其庞杂,涉及学科门类极为广泛的“事件”。在对这一事件的关注中,我们发现:在这一庞杂、广泛的事件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源是众多资源中最根本性的。从马克思主义出发去探讨“空间转向”是不可或缺也是最有效的维度。但是,即便如此,要对这一事件做出全面的梳理和探讨也让人感到力所难及。因此,似乎只能选取一定的切入点,并从某种角度来对这一事件进行描述。我们从自己熟悉的专业,选取了文学的角度。

“空间转向”并不意味着这一事件之前没有空间、没有空间观念、没有空间话题,而是意味着“空间”成为理论和思想所关注的中心,意味着理论和思想对“空间”的凸显和新的诠释。所谓的“空间转向”是西方传统空间观念在西方当代的转型。当代西方空间观念是对传统西方空间观念的颠覆,是对西方当代资本主义的反思,是对西方社会文化现实的理论回应。因此,“空间转向”和西方当代的学术话语彼此交织,共同构成了学者、理论家、思想家对西方当代社会的反思、批判和期待。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无疑仍然是批判和反思资本主义最深刻、最重要的理论资源。如同西方当代其他重要学术事件一样,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推动乃至参与“空间转向”的重要力量。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尽管没有明确系统地探讨空间问题,甚至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传统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挤压空间的倾向,但是,马克思主义传统仍然敏锐地注意到了空间问题,体现出某种程度的空间自觉。当然,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深刻分析,坚定不移的批判精神,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的生存实践的密切关注,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奠定了“空间转向”的生存实践论基础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及反思维度。

在“空间转向”中,当代西方空间理论涉及文学艺术领域,文学艺术研究参与到了当代西方空间观念的更新。“空间转向”不但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而且对文学研究带来了一系列的范式转换:在文学与世界的关系、文学文本观念上由强调文学依附于世界转向对文学参与世界、与世界并存的张扬,由对文本空间单一、匀质性的突出转向对多元、复合性的凸显;在文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上由对时间和历史传统的专注转向对空间和社会文化的关注;在文学研究的方法上由对历时性和线性系列的重视转向对共时性和网状互文性的强调。对文学艺术的空间研究受哲学社会思潮的“空间转向”影响,文学观念和批评方法实现了空间化;文学艺术研究领域里不同于传统的空间理念意识或无意识丰富了各种空间理论,并且是空间观念转型的有机组成部分。“空间批评”正是对这种互动关系的概括,它将西方其他前沿批评乃至于整个西方的当代人文研究交织在一起。“空间批评”既包括了文学批评所呈现出的空间视域和方法,也包括了当代空间理论对文学艺术的关注。

如果说,整个“空间转向”对于马克思主义传统而言是马克思主义批判的空间化重构的话,那么“空间批评”的实质也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新的社会语境下彰显文学以及文学研究的现实使命的空间化重现。“空间批评”是西方激进知识分子,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在当下语境中通过文学的现实构成空间、文学文本空间等空间研究来批判、介入现实的重要途径。由此,文学的生产空间、文学的文本空间、文学的批评空间都成为参与现实、介入现实的一种具有物质力量的精神性空间。

如有学者所注意到的:对于中国学者而言,“研究空间问题的不少学者都从事马克思主义相关研究,空间视角在其中承载着深化马克思主义或者使之当代化的梦想”1224877。或许,“空间转向”、“空间批评”对于中国以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而言还仅仅是一种关注和研究,但对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空间转向”所回应的西方问题还仅仅是西方问题吗?即便这样的问题与我们还有着一定的距离,但是,如何使理论回应现实的生存问题,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面对中国自身的问题,如何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真正承担起通过文学研究来介入社会现实,来实现知识分子参与现实进程的问题,等等,“空间批评”给我们的应该不只是启示。这恰恰是我们的研究期待继续下去深入开掘的“空间”!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