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中印缅次区域合作国际机制从1999年产生到2014年已经有15年的历史,从“二轨”的地区合作论坛上升为“一轨”的经济走廊是该机制取得的重要进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孟中印缅合作机制需要进一步提升制度化水平。为此,我们首先应对孟中印缅现有机制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评价。现有国际机制的优势是开放性和灵活性;但也面临着五个方面的问题,即模式选择、政策不确定性、缅甸问题、互联互通问题和国内整合难题。同时,要明确制度化水平的衡量标准,根据现有国际机制理论的发展,选取有效性和合法性对其进行衡量是较为合适的。要实现制度化水平的提升,还需要了解四国对参与构建国际机制的态度。尽管孟中印缅四国对参与国际机制的态度都较为积极,但四国对BCIM合作机制的态度还存在差异,中孟的态度较为明确,而印缅的态度还不明确。在分析了上述机制化的背景信息之后,孟中印缅次区域合作国际机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为孟中印缅次区域合作设定明确的目标,现有的选项包括次区域国际组织、自贸区模式和维持现有模式。此外,还需要根据国际机制所包含的要素进行仔细的设计,这些要素就包括了国际机制的成员资格、国际机制的议题范围、国际机制的集中程度和国际机制的灵活性。在确定了这些基本要素之后,国际机制的具体实践就可以依次进行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