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从城市到山林:慧远教团选择庐山
在线阅读 收藏

“天下名山僧占尽。”虽然道教有洞天福地之完整谨严的系统,将天下名山网罗甚多,但说到佛道二教对山的利用,还是佛教略占上风,乃至丛林、山门等词成为僧人、寺庙的专用。这是中国佛教独具的特色,虽然印度也有丛林山寺,虽然中国寺庙不尽在山中,但无疑从一开始,中国佛教就向秀水青山进军,并奠定了中国佛教的某种特质。难道中国的佛教天生就具有儒家所说的“仁者爱山”之性格?

中国佛教的山林化完成于唐代的禅宗,而此一趋势开始于东晋。严耕望《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稿》有专章“东晋南北朝佛教城市与山林”,为我们展示了当时佛教在城市与山林间的地理分布状况。严氏并云当时佛教之发展,“大抵以都市为中心,择近地山林沿交通渠道而发展”1253339,此即学界所谓“都市佛教”与“近郊佛教”是也。不过,以笔者的浅见,《高僧传》标目中,有直接标示在都市者,如“晋京师瓦官寺竺法汰”;有都市下某某山者,如“晋长安覆舟山释道立”者;然后即直接以山标目者,如“晋泰山昆仑岩竺僧朗”“晋庐山释慧远”等。而且凡以庐山标目者,前皆不冠江州、寻阳等名,共计有“庐山僧伽提婆”“庐山释慧远”“庐山释慧永”“庐山释僧济”“庐山释昙邕”“庐山凌云寺释慧安”“庐山招隐寺释僧瑜”等目,这可以看作庐山教团成功脱离城市的一个标志。

不过,似此类仅冠山名者屈指可数,说明当时佛教山林化的趋势刚刚开始,都市佛教及近郊佛教仍是主流,而这恰恰突出了庐山的特点。《出三藏记集》慧远本传最后总结说:“自卜居庐阜三十余载,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故送客游履,常以虎溪为界焉。”1253340“影不出山”成为慧远及其教团高尚德操的一种象征。慧远的高行清操甚至远传西域国外,“外国众僧,咸称汉地有大乘道士,每至烧香礼拜,辄东向稽首,献心庐岳”。庐山,曾经因为匡俗而得名庐山,现在因为慧远而被尊为“庐岳”。当时,佛教名山已不少,唯庐山得称庐岳,从此意义上讲,庐山亦得谓中国佛教第一名山。慧远僧团为什么会选择远离大都市的庐山?

许理和亦曾注意到,“寺庙与山林(尤其是名山)之间的密切关系是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并将慧远入住庐山归结于三个因素的影响:道家、道安、印度佛教,惜语焉不详。1253341陈坚曾在一篇文章中探讨了中国佛教山林化的佛学依据,认为天台湛然与南阳惠忠的“无情有性”“无情说法”理论为山林佛教的合法化做了很好的辩护。1253342这种理论显然是针对唐代佛教山林化的完成而言,而不能说明早期佛教山林化的原因。笔者则试图在许著的基础上,以慧远教团为例,对陈文未探讨的中国佛教山林化的文化学原因进行一番梳理。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