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探寻科学发展之路
在线阅读 收藏

人类的历史,是一个永无休止的发展创新历程。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人类的物质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多样,人类的精神生活异彩纷呈。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地球生命体系,在人类的驱动下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然而这种变化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有的使人类惊喜,有的却让人类沮丧。人类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需求在不断地提升,观念在不断地改变,自身的素质也在日新月异。发展是硬道理,是人类颠扑不灭的真理。人类渴望发展,并不断地实现发展。就主观愿望而言,人类总是希望发展的道路越来越直,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能够显示自身的力量,越来越感到快慰,但在客观的发展道路上,人类走过的发展轨迹却曲折而艰辛。远的姑且不说,近百年来的中国发展就是一条充满曲折和艰辛之路。半个多世纪以前,我们为国家独立而奋斗,50年前我们为钢铁和粮食的“超英赶美”而奋斗,30多年前我们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而奋斗,20多年前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摆脱贫困而奋斗。在摆脱贫困的过程中,环境安全的理念开始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人类自身的位置引发了普遍的深思。发展是否存在优劣高下之分?最佳的发展模式是什么?中国如何探寻到自己的最佳发展方式?这些充满哲理的难题在当时谁也说不清楚。本着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原则,只有通过试验才能做出回答。而这场综合性社会发展试验,由于历史的机遇和设计者的睿智、胆略,历史地落到了贵州省的毕节,一个此前默默无闻的贫困山区在今天却大不一样了,“毕节试验区”的名字不胫而走,成了新闻记者追踪报道的热点。

1988年6月,毕节试验区正式启动。与当时全国已经启动的经济特区、开发区很不相同,这个在内陆贫困山区悄然启动的试验区,从一开始,就不以单纯的经济发展为目标,而是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作为一个整体目标去展开综合试验,希望探索一条协调发展的道路。16年后,人们惊奇地发现,经过大胆探索和艰苦奋斗,毕节试验区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上,更重要的还体现在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上。经过试验,印证了经济发展、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发展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整个试验的过程成了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注脚,开启了一个时代发展的新理念。

1988年,是一个充满论争的年头,各式各样的观点和理论纷纷出台亮相,剧烈的争辩和严重的分歧一时间弄得世人莫衷一是。特殊的时刻渴望不同凡响的胆识和睿智,企盼沉稳、务实的领导人。当时以胡锦涛同志为班长的贵州省委,在胡锦涛这位社会和谐发展之路的拓荒者的领导下,没有被眼前的纷扰所迷惑,而是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荒凉贫瘠的毕节山区,投向了满目疮痍的水土流失重灾区,关注那里越演越烈的恶性人口膨胀。形势的严峻、头绪的纷繁、发展的艰辛,使他意识到整合先进知识和先进思想的刻不容缓。就在他深入毕节山区走村串寨的同时,虚心地求教了国内知名的学者,征求了党内外社会贤达的意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决心启动一次综合的社会试验,去探寻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当时的毕节,贫困人口高达300多万人。为了救济数量如此庞大的各族贫困人口,每年调运的粮食高达1亿公斤。对此,各方人士提出了不计其数的建议和方案,但以胡锦涛同志为班长的贵州省委最终选定的扶贫对策则是将扶贫工作纳入商品经济的轨道,运用价值规律,在经济开发中去化解贫困,致富一方。

严重的水土流失与陡坡开荒交织在一起,为了生态维护,停止陡坡开荒立即会导致数百万群众口粮无着落;放松生态维护步伐,越演越烈的环境恶化又会将已经极度贫困的毕节各族群众陷入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之中。出路在哪里?专家们的意见其说不一,但专家们介绍的国外环境观念的新动向却深深地打动了以胡锦涛同志为班长的贵州省委。他们清醒地意识到,维护生态环境也是一项真正意义上的建设任务,被动地维护而不顾及眼前人类生存的绝对环境观,仅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在与专家们反复磋商后,贵州省委以过人的胆识,首次倡导在毕节试验区全面开展生态建设。

人口恶性膨胀,与贫困和生态恶化互为因果,彼此交织。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该如何落实?专家学者的建议同样纷繁多样,但有关人口质量与数量辩证统一关系的建议引起了以胡锦涛同志为班长的贵州省委的极大关注,使他们意识到人口的恶性膨胀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其内在的制约因素还是人口素质低下和人口结构不合理,而且,历史上积淀下来的人口恶性膨胀还与人们的传统生育观念密切关联,应当让群众自己教育自己。基于这样的认识,通过深思熟虑,贵州省委提出了控制人口这一试验目标。

毕节试验区的启动,牵动了整个贵州最高决策层,综合进了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吸收了专家学者的新思想、新理念,代表着集体的智慧。因此一经启动,就得到了毕节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和配合,从而,一次全民性的社会综合试验就这样在中国西部乌江上游的崇山峻岭中蔓延开去,持之以恒地延续下来,并因此再造了毕节的秀美山川,重塑了毕节地区的一代新人,使当年贫穷得不能自保的群众走向了小康之路。

毕节试验区启动之初,绝大多数人关注的仅是试验区近期探索的具体目标:贫困人口的脱贫、水土流失的遏止、人口增长速度的降低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毕节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逐步领悟到“大胆探索、艰苦奋斗”这两句可以无限延伸的行动口号。旧的难题解决后,新的探索目标又会立即呈现在眼前,新一轮的大胆探索随即开始,艰苦奋斗精神又持续了下去,毕节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人们惊讶地发现,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互为依存,人口控制与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互为因果。三项总体目标越来越接近,越来越相互渗透,最终结成了三位一体的复合发展,而且与国际上方兴未艾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殊途同归。从追求物质文明发展起步,终至于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质的飞跃,试验区的广大干部和群众终于越来越明白:他们原来是遵循着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并按照它的指引追求着社会的协调发展。

现在,毕节地区广大干部和群众人人都知道扶贫有止境,开发无穷尽。面对着毕节地区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开发对象,也同时并存着多样化的利用方式,每一项资源的开发都蕴涵着无穷的探索空间和富有差异的奋斗领域,大胆探索、艰苦奋斗成了毕节人民口中常说常新的话题。

追求粮食自给,靠经济作物种植让农民富裕起来,再到制定区域性的畜牧业发展规划,最终到建构生态立体第一产业,毕节人民都逐一探索并实践过了,最终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更诱人的远大目标始终引导着毕节人民奋勇前进。

生态建设同样如此,试验区起步之初,仅止于救治水土流失灾变。然而在救治的过程中,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发现了生态建设的核心是建设,而不是救灾;生态建设的目的是要创造更好的资源开发根基,资源利用方式必须随之改变,需要探索新的资源利用办法,否则就会抵消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果。新的资源利用途径一旦探索成功,开发扶贫又有了新的内涵,新一轮的生态建设又需要更大胆的探索。开发与建设的交替出现,很自然地将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结合成辩证统一的耦合体,毕节试验区的社会综合发展就会呈现螺旋式的稳步发展态势,并贯彻试验区实践活动的始终。那种将生态维护与资源利用对立起来的各种片面认识,也就逐步被人们抛弃,科学的发展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了人心。

人口控制在毕节试验区起步时,曾经有不少人误以为仅是为了缓解人口膨胀的压力而采取的临时措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毕节广大干部群众逐步认识到人口控制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它不仅致力于控制不合理的人口数量增长,还需要竭尽全力地提高全民的人口素质,它是人类自身发展协调化的代名词。人口控制的成功,很自然地增强了开发扶贫的实力,同时又降低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与此同时,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终极目标正是为了人类本身,“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不知不觉之中成了毕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立足于人本观念,去开展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又使社会的协调发展找到了明确的归宿,不断地提出新的发展目标。于是,人口控制、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达到了有机的整合,三者在这个整合体中都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因此,新一代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对毕节人民而言,一点也不陌生,因为他们的实践已经经历了科学发展观的整个发展过程。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理念,科学发展观以其目标的远大昭示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在这一点上,毕节人民确实体验到了敢为人先的快慰。

毕节试验区启动前,不要说广大群众,就是毕节的相当一部分干部都存在着某种企望,希望像东南沿海的开发区那样享受最大的政策优惠,获得大笔的经济支持,以便度过毕节最艰难的岁月。但胡锦涛同志坚持将不依赖大笔投资、不寻求政策倾斜,坚持靠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大胆探索的指导思想写进了试验区规划。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意外的失落,但恰好是这种失落感激活了上下一心的探索勇气。随着试验的深入,毕节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在不知不觉中重新认识了自我,发现各民族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各种地方性知识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可以化解扶贫和生态维护间的矛盾,通过改变资源利用方式的办法,可以做到高效开发与生态建设两全其美,做到辩证的统一。当然,这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开始时仅是个别干部和群众进行小规模的实践,发掘一些传统的资源利用办法,去解决眼前遇到的难题,在取得了初步成功后,才不断地加以总结、不断地创新,同时寻求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由于经过了自己的实践,发展中需要什么样的现代科学技术心中有了底。因此,引进、消化和吸收得以顺利完成,从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引导着干部和群众千方百计地了解认识大山以外的新知识、新观念,进一步在新的台阶上进行再一次的经验总结和稳步发展。

16年不断总结和不断发展的历程,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使毕节的广大干部和群众重新认识了自我,认识了自己的力量、智慧和技能,从而赢得了可贵的自信与自尊,坚信自己可以凭借不懈的努力赢得不断的发展,进而更加相信,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可以通过不断的探索在毕节地区得到协调推进。应该说,这是毕节试验区最值得总结的经验。

民本思想,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早就提出过,但前人所说的民本思想,是指统治者认识到人民的重要,而不是让人民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因此,它与毕节试验区经验存在着质的区别。毕节试验区的实践,是让普通群众重新认识自我,进而将社会的综合发展与人类自身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社会发展,依赖人的努力,依赖人的探索奋斗,而发展的结果又造福于人类自身。以人为本,从此再也不是统治者和仁人志士对人民群众所施舍的恩惠,而是人民群众在认识提升的基础上自己解放自己,并求得自身的不断发展。因此,毕节试验区,又可以理解为贯穿人本意识的一次社会试验。通过这次试验,使科学发展观落到了实处,那就是为了绝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

正因为毕节试验区的主旨是人类自我意识的重建,因而,毕节试验区被赋予了常说常新的无穷魅力。随着毕节试验区改革试验的推进,人们的观念在不断地改变,追求的目标也在不断地调整,生活方式在不断地改进,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原先很多受到旧观念制约而无法做到的事情,随着眼界的展拓、观念的革新而变得可以迎刃而解。古代的哲学家竭力倡导在富民强国之后还必须教化民众,毕节试验区的经历就实质而言,确实是一个教化民众的试验过程,但与古代哲学家的初衷不同,不是仁人志士高高在上去教化民众,而是人民群众在大胆探索和艰苦奋斗的过程中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感化自己,因此能够站在新的高度去协调人类自身的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关系,最终做到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毕节试验区启动之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西方学术界也才刚刚提出,其内涵到底是什么?学术界还在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定生态环境是第一性的存在,人类的发展必须屈从于自然;有的又竭力抨击工业文明导致的技术异化,倡导通过法律手段强制降低资源消费;还有人主张人类必须放弃现代化的努力,将尽可能多的区域封禁起来使之成为自然保护区。然而就是没有关注人类自身在可持续发展中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毕节试验区不断推进以后,毕节的广大干部群众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做出了自己的诠释,那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综合发展。

16年一晃而过;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等新一系列的新概念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毕节人民在大胆探索、艰苦奋斗的历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对人类自我的重塑却不胜枚举。当人们重温毕节试验区的曲折历程时,不得不由衷的感谢和尊重这些普通的干部群众,正是他们在建构新时代发展理念中敢为人先地进行了可贵的实践,把人类的注意力引向了新的发展境界。

然而,毕节试验区的试验还在继续,前方还有新的领域需要探索、需要为之奋斗,若不及时地重温在毕节山山水水之间发生过的大小事情,我们将会对历史犯下不可宽恕的疏忽。本书虽是一孔之见,一家之言,但必定可以唤起更多有识之士到毕节去,将这里可亲可敬的干部群众介绍给全国,这才是本书靡然面世的初衷,仅以此求证于海内贤达,并回报我故乡的干部和人民。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