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剧烈论争的时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策的出台,满足了全国人民摆脱贫困的切身愿望,但却给不少人留下了无法回避的剧烈论战。作为几十年来艰苦奋斗留下的经济家业,是下一步开展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但却绝对不能成为经济建设的依赖。一旦对这份家业抱残守缺,长期执行的经济发展模式就会像影子一样引起纠缠,其结果就会陷入原地踏步的怪圈,既无法与国际经济接轨,国民经济产值也无法取得实质性的提高。
围绕着如何搞经济建设,众说纷纭,论争四起。起初,争论较多的是:一心搞经济建设会不会丧失阶级立场?追求经济效益会不会损害计划经济?扩大商品经济流通会不会冲击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姓“资”还是姓“社”?“两个基本点”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激化了这场论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当时谁都能够心领神会,但究竟什么算“坚持”,人们仍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学术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点一点地向国人介绍外部世界的学术思想,哪怕是在国外被视为习以为常的内容,一旦进入学术论著,一样会掀起一场轩然大波,人们一样会严肃地审视会不会将资产阶级的思想带到中国来。
坚持改革开放,也激起了一场论争。谁都渴望改革开放,但改革什么,开放到何种程度,才算符合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些,同样众说纷纭,以至于在当时不少省市的领导都在媒介上登台亮相,宣称自己不害怕“丢老婆”、不害怕“背黑锅”。面对这场剧烈的论争,中国渴望一批智者排难解纷,凭借超前的思维,看到几年乃至十几年的发展趋向,而不至于被眼前的剧烈论争纠缠得无法脱身。中国同样渴望一批忍者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容得下不同的学术思想并存,能够与不同的人和衷共济,把经济建设引向正确的轨道。
就在这场论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地处西南内陆山区的贵州省毕节地区,正悄悄地展开着一场影响深远的综合试验。启动这场试验的智者和忍者在今天人们早就熟悉了他,但人们并不了解16年前发起的那场试验。如果不回到那个特殊的时代和长期鲜为人知的毕节,就不能算真正的了解了他。他就是当时的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