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6年的艰苦奋斗和艰辛探索,毕节地区的开发扶贫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大规模的生态灾变已基本遏制,人口控制已初见成效,试验区的预期目标已基本实现。难能可贵的是在试验区精神的指引下,毕节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对区情、对发展趋势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传统观念为之一变,为下一步的发展做好了充分认识准备。与此同时,16年的艰辛创业形成的生产能力,又为毕节试验区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毕节试验区的腾飞提到了议事日程。
在跨世纪之交,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一系列的巨变,中国的国际地位跃居到世界民族的前列。冷战以来,长期延续的国际格局已经解体,拼资源拼速度的发展方式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已经到了必须改弦更张的地步。于是,靠国内先进发达地区市场拖动的试验区发展模式也到了必需调整的关键时刻。毕节试验区的发展,需要走向世界,但却不是依赖于世界。
亚洲的“金融危机”,给中国的传统发展模式画上了句号。在“金融危机”的打击面前,我们凭借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依靠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不仅成功地度过和防范了金融风险,还帮助了很多亚洲国家和地区度过了难关,但从中获得的教训却使我们猛然醒悟。光有中国东南沿海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外向型企业提高国民经济指数的发展思路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中国要真正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不能靠别人,只能靠自己。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及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投资的重心开始向广大西部内陆地区转移,以便中国全境逐步转入协调稳步发展的理想状况,从根本上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应对世界局势风险的能力,完成中华民族伟大的事业。
西部大开发的提出和具体实施,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投资力度加大的问题,它隐含着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的巨大变革。对毕节地区而言,它既意味着发展机遇的到来,又意味着以往的发展思路需要大幅度的调整。完成这样的调整,将是一场严峻的挑战。毕节地区16年奋斗所取得的建设成就和观念的革新,在挑战面前应用恰当是下一阶段的坚实基础,应用失当就可能把已有的成就抵消掉,因此这些物质和精神基础仅是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而不是稳操胜券的担保。面对形势巨变的今天,深入领会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大胆探索”的毕节试验区精神,将发展潜力真正转化为“科学发展”的事实正是毕节地区能否在西部大开发中崛起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