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夫佛道之至极者,曰真如实相,曰法性般若,曰菩提涅槃。此等名相概念,虽不相同,然其所指,犹是一理,并无不同,所谓中道不二法门是也。此之一理,为万法之体性,众生之本原,佛教之根本义趣也。此一理性,迷之则轮回六道,悟之便证入三乘。所以学佛道者,要重此法、明此理、悟此道,由兹断惑证真。此为一切大乘经论之所共说,乃成就佛果之捷径也。诸法实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法身菩提,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至道如此,将何以悟入?佛有方便说《般若经》,设二谛教,生权实慧;以如实慧,契悟实相,以方便慧,济物利生,即自他共利,空有并行。真俗不二,曰中道实相,权实同体,为正观般若。故般若波罗蜜者,出八地之由路,登十阶之龙津,毕佛乘之要轨,证法身之真因。然般若之道,玄妙幽微,深远难测,无知无照、无相无名、理绝百非,道超四句。虽是一相无相,而万用无亏,至寂至空,而道光法界。玄妙如此,不有睿哲,谁能开解?
三论宗嘉祥大师,专心致力,弘扬此道。著作宏富,陈义精诣,解空第一,体玄入微,今此《净名玄论》即是其重要著作之一。其释《摩诃般若》有《义疏》十卷,科解经文现存《大正藏》中,但已残缺不全,初学难以睹其起尽。大师阐发般若要义,主要倾注在《净名玄论》。其所以如此,原承龙树《大智度论》,释《大品般若》,将九十品经,分为二道:前六十六品,为般若道,后二十四品,为方便道。此之二道,即是权实二智。此之二智,即是般若体用。而经中处处说明,般若波罗蜜及方便力,故知般若原旨意兼权实。《维摩经》言:“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故《维摩经》所说与《大品》同,即是《般若》流类。
三论诸师历代相承,讲解《维摩经》即以二智为经宗,二智即是般若。所以嘉祥大师释《净名经》宗广明二智,即是广释《摩诃般若》,故般若权实要义,详于此论。又《摩诃般若》发明二谛,菩萨修二谛观,成权实智,二智圆满,即佛菩提。故二谛中道,与二慧中观,是三论家之中心思想,此诸精义,今皆详备,所以欲深究般若三论宗者,《净名玄论》为必读之要典也。如此要典,法门宝藏,置诸高阁,不传人间,殊实可惜。因兹,点校印行,冀其流通。望后之贤者,有以发扬而光大焉。
1991年11月20日 刘常净序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