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谛”是佛教对一切事物总的分属法。在佛教认为世间事物虽然无穷无尽,但以二谛来统摄便可概括无遗。二谛,就是“第一义谛”和“世俗谛”,第一义谛也叫做“真谛”,世俗谛也叫做“世谛”或“俗谛”。也有叫做有无二谛和空有二谛的。作为佛教的教义来说,二谛是佛教各宗共同理论的中心问题之一。由于各宗所依据的经论不同,传承体系见解的差异,在解释上、立义上也就不一致,这就是同一佛教而产生了不同宗派的原因之一。三论宗所谈的二谛义和其他各宗相较,更显出一家特具的宗义。三论宗集大成者吉藏大师(549~623)在他著的《二谛义章》中引他老师兴皇法朗(507~581)的话说:
此四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和《大智度论》)虽复名部不同,统其大归,并为申乎二谛,显不二之道。若了于二谛,四论则焕然可领;若于二谛不了,四论则便不明。为是因缘,须识二谛。若解二谛,非但四论可明,亦众经皆了。何以知然?论云:“诸佛常依二谛说法。”既十方诸佛常依二谛说法,故众经莫出二谛。众经既不出二谛,二谛若明,故众经皆了也。
根据法朗以上的说法,可想见二谛义不仅在三论宗教学上重要而已。吉藏对二谛义更极力地继续阐发。他除在《大乘玄论》《净名玄论》《三论玄义》和三部论疏中都有极广泛地和重点地阐述二谛外,还著有专书《二谛义章》更反复、更详尽地阐发,使二谛义在自宗中更具有特别重要的纲领性的东西。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假使对三论宗的二谛义能有比较明确的了解,那么对于三论宗一宗的教义也就能有个基本的了解。二谛义贯穿三论宗各个部门,牵涉极为广泛,这里只拣其主要的谈三个重点——两种二谛、三种二谛和四重二谛——中的“于谛”和“教谛”两种二谛。
两种二谛,就是“于谛”和“教谛”。于谛和教谛这两个名词,都是三论宗所专有的,在其他各宗著作中很少见甚至见不到。三论宗把真俗二谛分为于谛和教谛,并且主张二谛是“教”,这是它的特点。
三论宗依据龙树菩萨的《中论》把真、俗二谛而分为“于谛”和“教谛”,论据指出自《中论·四谛品》一龙树的偈颂:“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三论宗认为“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说法就是“教”。诸佛说法所依的是二谛,说的法还是二谛,故二谛是属“教”。这是三论宗主张二谛是教的主要根据和理由。青目解释这个偈颂说: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谓有,“于”世间是“实”。诸圣贤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名为“实”。三论宗根据这段文和这段文中的两个“于”字而在“教谛”之前建立了“于二谛”。
为什么叫“于二谛”,于二谛是什么意思呢?它的大意是说:诸法实相,非空非有,世间诸法,也非定有定无,本来是不二相的。但是说它是有,“于”世人是实,世人认为是“实”,所以叫做“世谛”;说诸法是空,“于”出世二乘圣人是实,出世圣人认为是“实”,所以叫做“真谛”。诸法实相,既是非空非有,但是对“于”凡圣两种人来说,就成为是“空”、是“有”的两种谛实,这两种谛实,就是空、有二谛,这种二谛,就叫“于二谛”或叫“二于谛”。显而言之,“于”的意思就是指“于”诸法实相上而有凡圣不同的理解,各自认为是实,不合乎诸法自身真实的真实,就叫做“于谛”,佛陀针对此而说法。青目解“于二谛”后接着说:“诸佛依是二谛,而为众生说法。”三论宗依据这一句文义而建立“教谛”。吉藏的《中论疏》有关于“教二谛”作如下的说明:问:云何是“二于谛”?云何是“教谛”?答:所依即是二于谛。以“于”凡圣皆是“实”,故称“二于谛”,亦是“于二谛”。谓色未曾空、有,于二解是实,故云于二谛。能依即是“教谛”,诸佛依此二谛为物说法,皆是诚谛之言,故称为实。
三论宗虽然建立于谛和教谛两种二谛,但他主要的还在说明和主张二谛是“教”,而“二于谛”只是说明它是两种不究竟、不合中道的两种偏执,都是佛陀说法遣破的对象,教谛是言教的手段。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教谛”的内容指的是什么?
三论宗以外的佛教其他各宗,大都认为二谛是理、是境。因为“谛”是审实为义,二谛既是二种审实,当然这就是两种谛理。如各宗常说的,所谓“真谛之理”“俗谛之理”;天台宗还加上中道谛谈三谛理境的;都把谛归属于所说或所证入理境方面的。一般宗义关于二谛的阐释:佛既说有世间、出世间法,在所诠显的义上就有世间、出世间各自范围的道理,这是理论所必然的结果。所以古代成实学者,以三假(因成假、相假和相续假)为俗谛理,以四绝(即绝有、绝无、绝亦有亦无、绝非有非无等四句)为真谛理;天台湛然大师在指三谛为“天然之性德”
关于二谛是教解释“教”的意义,吉藏在《十二门论疏》卷一中说:“教有三义:一破除迷倒,二能显正理,三发生观解”。“破除迷倒”,“谓遮众非”,指如来说教,主要为的是在破除众生断、常、有、无等颠倒妄见。正如《智度论》说的“为著有见众生说第一义谛,为著无见众生说世俗谛”。教的第二个意义是“能显正理”,这是说教的作用;能显正理,要在为显示正理而施设言教。所谓“诸法实相,言忘虑绝、体绝名言,物无由悟,虽非有无,强说真俗”
吉藏大师在《二谛义章》中为要阐明他所以要分“于谛”和“教谛”并主张二谛是教,提出了两点理由:一经论中有此论据,二为对斥他宗。后者指的别的宗派把二谛指为天然之境,即以“道理有此二理,道理有此二境”;把二谛归之于理境;吉藏认为:这是“于”二理,这是“于”二境,“非道理有此理、有此境也。”他在《大乘玄论》《净名玄论》《二谛义章》中都有很大的篇幅来说明于谛和教谛的区别,并极力主张二谛是教的宗义。以下且节述《大乘玄论》的论文,来说明此意。
吉藏说,以有谛、无谛二谛为教门略有五意:一对理明二谛是教。以理无二,故非有非无。今说有无,故有无是教。二望圣人体有无而理未曾有无,今说有无,故有无为教。三拔有无二见。旧义执有无是理,二见根深,难为倾拔。摄岭大师,对缘斥病,欲拨二见之根,令舍有无两执故,说有无能通不二理,有无不是毕竟,不应住有无中。故说有无是教。四以有无是诸见根。一切经论,盛啊二见,斥于有无。若诸佛出世复说有无是二理者,便更增固其诸见,何由可拔?今明有无是教门,能通不二之理,不应住有无中;为欲息除众生有无诸见故,所以经论皆说有无是教门。五禀教之徒,闻说有无是教,能以之通达正道,超凡成圣,所以说有无是教。此外,并举一经(《大品般若》)一论(《大智度论》)来证:论云:“佛依二谛说法”,故二谛是教。《大品》云:“菩萨住二谛为众生说法,为著有者说空,为着空者说有”。以经论证明,明二谛是教。
上面这五义中,若就前面说过的教的三义来分属:前二义就是“能显正理”,对理名教;次两义就是“破除迷倒”;五义中的最后一义,就是教能“发生正观”,是发生观智的结果。因为由识教悟理,才能发生观智;由发生观智,灭除戏论,才能超凡成圣。这里要附带关于第三“拔有无见”的说明。
据三论宗所谈的有无,是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即如前边说的有无二谛的“有无”,是指缘起的假有假无,也就是真俗二谛,即是指佛说的二谛教,是药是破能;另一种有无是指凡夫执有,二乘执无的有无二见,因为它包括二乘著无,凡夫异学著有,即指于缘起法上以自性有或自性无而执为真实的二见。这种性质的有无是不正确的,而这有无二见是诸见之根,是病是所破,正是在言教上所针对的“于”。后者也即是用来区别能破的有无二谛是教谛,所破的有无二谛是“于”谛。
关于二谛是教,在《二谛义章》中更有广泛的引证:《中论》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百论》亦尔:“诸佛常依二谛,是二皆实,不妄语也。”《大品》云:“菩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涅槃经》云:“世谛即是第一义谛,随顺,众生敌说有二谛。”接着说:“以经(论)明二谛是教,故今一家明二谛是教也”。在《大乘玄论》也说:“若就佛菩萨,正道(理)本非有无,为众生故说有无,始得有二谛。”都着力阐明二谛是教不是理的一家之旨。
吉藏大师为判别经中的教谛和于谛有所区别,在《大乘玄论》继续自设问答以辩明之。以下节假设敌者针对五义、二文证立二谛为教的说法,也举五难、二文证明二谛非教的说法。
一者,若二谛是教者,佛说时即有,(佛)不说(教时)应无二(谛)?若尔,本以二谛生于二智,佛不说二(谛)即(应)无二智,佛何所照(而)有二智?
二者,若世谛是教,六度等行皆是世谛,佛不说世谛即无世谛,便无六度等行?若尔,但有诠教法宝便无涅槃法宝(《净名玄论》作“善业法宝”)。
三者,二谛为境,发生二智,二谛名境界法宝。若二谛是教,但有诠教法宝,亦无境界法宝(成实师明四种法宝:一言教法宝、二境界法宝、三无为果法宝、四善业法宝,见《二谛义章》所引)。若言,教(能)生智,转名境者,佛不说教即无教可转,便无有境?
四者,若二谛是教,色等万法皆是世谛。世谛既是教者,色等万法亦应是教。若尔,佛不说世谛,即(应)无色等万法?
五者,(若)世谛是教者,世谛(应)唯有教火,应无实火(实物火)用。若唯是教火,口中说火,即应烧口?
以上五难难二谛是教;次举二文反证二谛非教:若言真谛是教,经云:“(真谛)有佛无佛性相常住”,而教即有佛方有,无佛即无,何即得常住?经云:“十二因缘,有佛无佛常自有之”,故知世谛非教。
以上假设敌者五难与引二文证难,与其说是难教谛的文,不如说是引证解释什么是“于谛”的说明文。的确,很多经典都是这样说二谛,也是他宗作为二谛是“理”的根据处。但在三论大师们看来,这是“于二谛”,是佛对凡圣两种人牒述“于谛”。如《涅槃经》说:“世人知者名世谛,出世人知者名第一义谛”(《二谛义章》引文)。这种二谛正是原有的“二于谛”,不是如来出世说教的本意,如来出世是依此二于谛为众生说法,而说法正为破除于二谛各自为实的这种“于倒”。他宗以二谛为理,犹认指作月,这就是不识教意。能诠之言皆属教门而非理,中道正理是“诸法实相义,不可以言宣”的,是“唯佛与佛,方能究尽”的,是超乎二谛之表,非有非无的;故佛说二谛之法皆属教门而不是理,不喻自明。
以下录《大乘玄论》吉藏六师自行解答前五难及二文证难:谛有二种:一于谛,二教谛。
“于谛”者,色等未曾有无,而于凡是有,名俗谛;约圣是空,名真谛。“于”凡是“有”故,名“俗谛”故,万法不失;“于”圣是“空”,名“真谛”故,有佛无佛性相常住。
“教谛”者,诸佛菩萨,了色未曾有无,为众生故,说有无为二谛教,欲令因此有无(的教),悟非有无(的理),故有无是教。而旧义明有无是理者,此是“于谛”耳。“于谛”望“教谛”,非但失不二理,亦失能诠之教。
这段文清楚地把俗有真空二谛为“于谛”和佛陀依之说二谛为“教谛”,令众生闻佛陀说此有无二谛以悟入非有非无诸法实相之理,而理非言教。原来的俗有真空的二于谛,属于凡圣二执,固然不是教谛,但诸佛依二于谛说法,说有无二谛——说缘生故有,令于有为实者悟非有;说缘生故空,令于空为买者悟非空,所说有无就是教谛。这是于谛与教谛区别所在。两种二谛的相互关系在《大乘玄论》指出:“所依是于谛,能依是教谛”。三论宗义,明如来为众生说法意趣:于实有执而说无,于实空执而说有,解粘去缚,息灭戏论,意在破而不在立。若以二谛为理,是执破为立,是被三论宗斥为“学教成迷”有失如来教意。《二谛义章》中说:然二谛是教若可了,二谛义即可解,三论文亦可解。若不了此义,二谛义即不可解,三论文亦不可解。
《二谛义章》又把于教两种二谛,分作三类不同的得失:然如来直说二于谛,凡有三句(不同):一皆得,二皆失,三亦得亦失。言亦得亦失者,即是前二于谛。诸法于凡是有,此有为失;诸圣真知诸法空,此空为得。示其空有,令识得失,令其舍有学空,改凡成圣也。二皆失者,二皆是于,故二皆失,于凡有,有即失,于圣空,空亦失。何者?诸法未曾空有,于凡谓有、于圣谓空。如一色未曾空有,有见之人谓色有,空观之人谓色空。一色于空有两缘成空有,故此空有并是失也。两皆得者,只知二于,即知不二……于缘二,岂是二?斯则上拂霄汉,下漏渊泉也……然此三句,有两种谛,前二句即于谛,后一句即教。
二于谛对教谛来说,虽并是失,但在二于谛中却又有凡圣得失之分。即二乘圣贤“真知颠倒性空”,而世间凡夫则“颠倒谓有”。这三种得失的分判,既符合教谛是得、于谛是失的总的宗旨,也区别了凡圣迷悟两“于”的不同。唯有如来的智慧,穷彻诸法实相之源,称理契机,依二于谛施设言教,皆得而无失。
(原载《现代佛学》196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