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自1978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而中国政治经济学以其理论上的三大突破,成为这场伟大变革的先导。这三大突破是:①计划不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卓 炯,1981);②非公有制经济不再是社会主义的异己的东西,而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谷书堂主编,1989);③按劳分配不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分配原则,它可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谷书堂、蔡继明,1989)。这些突破,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再认识的结果,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的批判、吸收和融合的结果。但是,在这世纪之交,中国的政治经济学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首先是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尽管在学科划分上取得了形式上的平等地位,二者的对峙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这突出表现在两个经济学体系在价值理论上的尖锐对立——两大经济学体系都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基本范畴,如资本和工资、利润、利息、地租等,这些范畴所反映的经济关系都是各不相同的。其次是政治经济学的西方化和实用化倾向日益突出,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教学与研究被削弱,以至我们面对的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而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却仍然停留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时的水平,对现实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大都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诸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以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等概念和提法,都缺乏严格的质的规定和量的规定,经济学家对经济现象的表面观察远未提升到理论思维的高度。本文试通过中国转型经济学研究的矛盾分析,提供一条理论经济学整合发展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