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熙,1942年8月20日出生于京畿道贾平郡,1963年毕业于韩国sorabal艺术大学的文学创作系,1965年毕业于庆熙大学国文系。
作家赵世熙比黄皙暎早一年出生,且出生在韩国。这一代作家在朝鲜战争后如雨后春笋,使得韩国文坛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突然百花齐放,黄皙暎作家曾经这样回忆过:
喝完酒之后我们就经常搞单人秀。(略)当时的氛围就是那样的。金源一当时是少见的美男子,可他说他以为那个黄什么比他还要帅。(微笑)赵世熙、宋影、赵海一等都是那时候的朋友。
上述引文中黄皙暎作家所说的金源一、赵世熙、宋影、赵海一等都是40年代生、60年代登上文坛的作家。除此之外,韩国文学界著名的小说家李文求、尹兴吉、方英雄、朴泰洵,诗人金芝河等也是如此。
无论是我们土地上的,还是别人土地上的,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人类恳切的希望破灭,这一时期的作品养育了我。
从黄、赵两位作家的叙述中可以想象出,40年代生的这一批韩国作家在青少年时代虽然国内政治混乱,但当时年轻人的读书氛围却十分浓厚。而赵世熙所说的“别人土地上的”书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深远。所以,他的小说《矮子射上去的小球》在描写韩国社会现实的同时,也出现了对西方社会的资本分析原理、法国大革命等素材,矮子的大儿子英洙领导的工人革命很大程度上参考了法国大革命的模式,英洙对资本原理、劳社矛盾分析得也十分透彻。并且,该小说从写作技巧上来看,也脱离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其语言、事件、结构等都和现代主义学派比较相近。可以推断出,赵世熙的创作受到他早期饱览西方小说的影响。
2008年11月为纪念《矮子射上去的小球》出版30周年,理性与力量出版社出版了相关文集,题目为《沉默与爱情》,沉默指的是赵世熙在《矮子》一作发表后,几乎再无其他作品,爱情指的是他对文学的、民众的爱情。该文集收录的都是赵作家的朋友们为其写的散文或随笔。小说家崔仁硕提及自己和赵世熙先生的工作室在同一个社区,对赵作家的生活环境如此描述:
去年冬初,我去往工作室的路上,看到他的小区院门口有一个街道事务所,旁边是一个区立幼儿园,再旁边是一个小操场。所谓的小操场是一个不值一提的空间,在篱笆那头有几条长凳,旁边杂草丛生,人坐在上面十分不舒服。另一头传来一个女人正用外语,不知是泰国语还是越南语讲话的声音。(略)首尔和京畿道之间的瑞荣小区。(略)后来才知道先生从这个小区建成开始就入住,距今已近三十年,一直守卫着这个位置。
上文提供了赵世熙先生的居住环境:位于首尔边上、近30年历史的、越南或泰国人一起居住的小区。韩国是一个社会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的国家,几乎所有的有利资源,例如教育、医疗、生活辅助资源等几乎集中在首尔,尤其是首尔的江南地区。首尔周边的京畿道或者仁川等地区虽然从地域上看近在咫尺,但相差悬殊。首尔边缘居住就意味着在很多社会资源上也被边缘化了。该小区已近30年,如上述引文所示,与其他新建小区相比,生活便利或舒适程度落后一些。小区里有操着泰国或越南语说话的人,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该小区的居住人群的社会层次。近些年来韩国发展了超过百万的外国人劳动者,这些人包揽了韩国的3D劳动——dirty、dangerous、diffclut劳动,成为韩国社会的最底层,而东南亚担当了最大的劳务输出源地。此外,“越南新娘”现象也非常普遍,韩国一些家庭或身体条件不好的单身剩男,纷纷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廉价进口新娘。总之,说东南亚语的人在韩国意味着底层社会。从上文中可以看出,该小区出入或居住的人口应该比较复杂,不会是所谓的“富人村”。有关赵先生作为文人参与活动的资料丝毫没有,但有不少文章提到他常带着相机出现在群众的游行队伍中。
a.曾在示威现场偶然见过先生。也曾有两次远远地看到先生用相机的眼睛观察示威现场。
b.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大大小小的示威现场中,看到先生提着相机出现在其中,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从上述几段引文中可以看出,赵世熙目前居住在设施比较陈旧、居住人群比较杂乱的小区,经常与大众一起街头示威,过着普通市民的生活。据笔者所知,60年代登上文坛的大部分作家已经出版文学作品数部,生活比较富足,常居住在首尔的蚕室或者开发新区一山等地。
此外,赵世熙的生活态度也值得关注。他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作家,几乎不融合于韩国文坛。在2000年版的《矮子射上去的小球》“作家寄语”部分赵世熙说“就像年轻时与七十年代反目的关系一样,我和现在的社会关系也依然不好”。赵世熙的著名小说《矮子射上去的小球》,销售量超过百万部,创造了韩国正统文学空前的销售纪录,成为家喻户晓的民众小说。该小说捕捉的是城市贫民在产业化过程中,每日汗流浃背地工作,可最终还是每月都入不敷出,连原来的居所都被拆迁无家可归的情况。30年后的他仍然对民众生活的疾苦无法视而不见:
2008年1月中旬,因要求漏油事故的赔偿而自焚的忠清南道泰安市居民死亡的那一天。“他”赵世熙打电话来了,说头太疼了,所以又点起了几个月前戒掉的烟。
2005年11月中旬,反对开放大米市场的女农喝了农药停止呼吸的那天。“他”赵世熙打电话来了,说参加农民集会,挨了比天上的水雷还要可怕的水大炮。
一直以来每当市民自焚、自缢、中弹而死的时候,他总是无法承受,每当无法承受的时候他诉向香烟,一天三盒的香烟在吞噬着他的身体。
可见,赵世熙是一个心系底层民众生活的作家,他虽然无力解决底层民众的问题,却并没有视而不见,底层疾苦的时候,他用自己的方式——“头太疼”、“一天三盒香烟”承受着疼痛。他的记者友人李文荣曾提到他说过的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着自己也不可左右的东西,选择走单行路的人即便那条路再孤单也要走那条路。”赵世熙选择了“单行路”。他作为著名作家,没有选择有名作家所走的阳关大道,而选择了阴暗的“单行路”,和普通百姓一起同甘共苦。
大约对他来说,有无数次机会他都可以借着《矮子射上去的小球》的名声和光环,以滥发作品的方式进入文坛的中心。当一部作品成为畅销图书的时候,大部分作家都无法摆脱在这种成果下继续发表新作品的欲望。但是赵世熙并没有那么做。
长期以来从未出现在各种文学奖的授奖仪式上,文人的酒桌、评审委员的位子、元老们互相祝福的场合上。但他总是出现在书斋、街头、示威现场、叹息的空间中。
赵世熙并没有借着《矮子》一书所带来的名利而放弃对底层社会发自内心的关怀。他这种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的生活姿态不得不让许多作家扪心自责。在国文学的一页上留下烙印的这位作家现在仍然远离荣誉,独留在困难和无名中,使我们这些以文学为名追逐大大小小的名望的人汗颜。
这是小说家金荣玄对作家赵世熙的评价和对自身的检讨,可能在赵世熙面前,这种内疚感对许多韩国作家来说都曾有过。因为赵世熙的沉默对文坛的争名夺利就是一把最为锋利的匕首。
此外,从作品的数量上来看,赵世熙是韩国文坛上创作极少的作家。1965年他以《没有船帆的船》当选《倾向新闻》新春文艺新作家,之后沉默了10年,直到1975年才发表《矮子》系列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刀刃》。到1978年为止,他连续发表了《矮子》系列的12个短篇小说,最后合编为小说集《矮子射上去的小球》,并于1978年出版。该书畅销全国,截至2007年,共印刷228次,销售超过100 万本,为韩国正统文学史开拓了一个新的篇章。之后,他先后出版了小说集《时间旅行》(1983)和摄影散文集《沉默之根》(1985),但这两本书并没有承接《矮子》系列小说的主题,没有触及赵世熙文学的灵魂。1990年他的长篇小说《白色的上衣》在报纸上连载了三次就中断了。这样看来,赵世熙在《矮子射上去的小球》之后就几乎保持了沉默,但这种沉默自身就是对文学精神的守护,这是一般的作家很难做到的。其重要原因在于《矮子》系列小说的影响力超过了韩国文坛,而普及到整个社会。
2008年7月网上书店yes24(韩国最大的图书网)在4万读者间做了问卷调查,网民选的“韩国代表作家”中赵世熙排第一位。可以看出,《矮子射上去的小球》直到现在仍在读者的心中留下了万丈波澜。
《矮子射上去的小球》虽然影响力深远,但赵世熙没有乘风而起,没有借机赢得更多的名誉和利禄,而走的是平民百姓的道路,在文学上保持了沉默,他的经历如同他的作品一样,一直身处底层内部,体会和观察着底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