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普通语言中谈论宗教、道德、法律的种种现象,值得社会学注意并具有巨大价值。数世纪以来人们围绕着这些术语争论不休,但未能就它们的含义取得一致看法。如果人们就它们提出大量定义,而这些定义并不一致,那等于用相同的名称表示不同的事物。为使人们互不理解,还能有比这更好的手段吗?这一事实的根源何在?我们难道不应该尝试给已有的大量定义添加一个新定义吗?要认识上述现象的性质,或许没有更好的路可走。
〔意〕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Pareto): (Vilfredo Pareto,1848—1923)意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洛桑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生于巴黎,曾就读于意大利都灵大学,后来任瑞士洛桑大学教授。著有《政治经济学教程》《政治经济学手册》《普通社会学》《社会主义体系》
田时纲: 1945年4月生于天津市。哲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国际葛兰西学会(International Gramsci Society)会员。多年来致力于研究现代意大利哲学,主要著作有:《悠远与凝炼——二十世纪意大利文化》(合著)、《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评传》第4卷(合著)、《〈普通社会学纲要〉导读》,主要译著有:《蒙台梭利文集》,克罗齐的《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十九世纪欧洲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