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取代《蜜蜂华报》(A Abelha da China)出版的《澳门钞报》(Gazeta de Macau)在1826年底停刊以后,澳门的葡文报刊业经历了八年多的真空期,一直到1834年10月《澳门纪事半月刊》(Chronica de Macao)创刊,澳门的葡文报业才再度活跃起来。这八年多的葡文报刊真空时期,却是在华外国人报刊的创始期,由在华英国人和美国人创办的英语报章纷纷在广州和澳门出版。从1827年11月《广州纪录报》(Canton Register)在广州创刊开始,到1839年鸦片战争开始以前,连同马礼逊创办的中英合刊报刊——《传教者与中国杂报》(The Evangelist and Misellanea Sinica),在华外国人在澳门和广州一共出版了六种英语报刊。
受语言障碍影响,当时这些英语报刊的华人读者并不多,其主要读者对象是在华的英美人士。可是,正如我们后来所得知的,因为林则徐曾经将这些报刊视为搜集情报的渠道,并由此而编译了被命名为“澳门新闻纸”的译报资料辑录。林则徐的译报活动,也就成了与这一时期在华外报发展史密切相关的活动,见证了鸦片战争前东、西方从交流到冲突的一段历史。
以往的中国新闻史研究,都会视林则徐的“澳门新闻纸”译报资料辑录为鸦片战争前中西交往的重要文献,是中国报刊史上别具意义的译报活动。可是,根据本书的研究,早在林则徐译报以前,马礼逊也曾经系统地翻译了当时的“京报”内容,还曾经将他摘译的“京报”,辑录成《中文原本翻译》(Translations from the Original Chinese,with Notes)一书,在1815年出版,成为东印度公司印刷所成立后的最早出版物之一。马礼逊的译报工作,以往未引起新闻史学者注意,迄今没有任何相关的研究,本章试图在填补这一历史空白的同时,透过比较马礼逊和林则徐的译报活动,分析这些译报活动背后所代表的意义,以及当时中、西方的报刊功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