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得到了什么?为什么?”是以社会分层基本问题。本研究回到这个理论原点,在作为社会分层架构的职业分类的逻辑起点上重新梳理相关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建构分层理论架构。职业分层的研究单位是具有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等职业资源的个人;所谓职业分层就是根据个人占有、使用和转换上述职业资源的程度与能力排列职业之间的位序关系结构。所谓研究也就是对这种位序关系结构及其变化进行量化分析或定性研究。在研究架构上本研究虽然采用陆学艺课题组的社会分层研究调查的数据资料,但是采取降层至职业的分层角度进行处理。这种“再加工”式研究的根据在于:职业分类体系是国际学术界通行的现代社会分层结构与流动的基本研究单位。职业作为分析单位可以指标化具有测量的可操作性,并且已经有国际通行的指标体系和规范的分析方法,便于进行国际比较研究。特别是陆学艺项目组的抽样调查和问卷设计与国际通行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大的共通性。
本研究以无锡市的城市居民为样本,通过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特定时段(近20年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特定地域(长江三角洲混合经济发达地带)、特定类型(中国近现代典型工业的产业类型齐全城市)的职业结构和流动的分析和研究,试图达到下述目的:以职业分层结构及其变化为研究社会结构与流动的基础和突破点,探索在计划体制的制度安排向市场机制转型的社会条件下职业分层结构的内在机制以及变化趋势,建构关于职业分层结构的职业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通行的社会分层研究问卷与访谈提纲以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从职业分层结构的实证资料进行假设验证与理论建构的交互研究。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的突破点是采取双向互逆的结构—建构方法。本研究的基本理论架构采取复合结构,即以传统职业研究方法对987份有效问卷进行定量分析(职业声望表、流动表、logistic回归分析、COX风险模型、路径分析等)为演绎分析的基本操作,重点验证本研究所提出的理论假设系统;同时又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对于88例个案采取探索性研究,重点在于生成新的或者深层次的解释性观点和假说。在理论建构和验证上采取双向互逆的构架和过程使得理论交叉印证、相互补充。在分析策略的总体上将二者相互对照和印证,以弥合和互补两种研究方向相对的分析路径之间的理论和方法的“裂隙”和“空洞”。
本研究探讨的职业分层结构的相关专题:职业状态的主观的职业声望排序评价与客观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排序;职业组织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职位分级系统的职业分层功能;劳动力市场/制度分割与“职业机会获得—职业资质获得—职业收益获得”的职业地位模式的非均衡性;职业流动过程中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因素对职业生涯的地位通道的作用;在职业代际流动中社会关系网络传递和转换职业资源的功能;职业意识的自发状态等。
本研究的理论结论:由工业现代化进程推动的计划体制的制度路径安排向市场机制的社会转型决定了职业分层结构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变化趋势。工业化进程决定了在职业分类系统实质上以专业技术/职业资格类别与程度建构职业地位的位序关系结构,因此本土的职业结构与工业社会的职业结构同构;但是社会转型的环境条件不仅影响着职业声望评价标准和位序,而且造成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的偏差。职业分层的内在机制是在完全市场化条件下组织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职位等级系统使专业技术/职业资格的特权化,但是旧体制的路径安排使得职业管理权力政治化导致本土职业分层结构的特殊差异性特征。“职业机会获得—职业资质获得—职业收益获得”的职业地位模式是将被劳动力市场/制度分割的职业资源、职业过程与职业收益等环节逻辑地联结成职业分层结构的再生产机制,但是社会转型的过渡性和矛盾性造成了职业资源投入与职业收益产出之间的不均衡性。旧体制的一般性制度安排形成同龄组相似的职业生涯类型,然而在市场条件下专业技术/职业资格的个人资源才能够最终决定职业地位。在职业流动过程中社会关系网络具有传递和转换职业资源的实质性功能。职业意识对目前职业分层状况的反映尚处于“中间阶层”的模糊的自发程度,但是随着私有化规模扩大和进程深化,不仅职业分层将转化为社会阶级分层而且职业意识将可能上升到自觉的阶级意识。
本研究理论的功能可以用于下述领域:研究地方城市的职业制度与职业市场对职业分层结构和流动的作用过程,可以为社会分层结构与流动研究提供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并且将有助于对地方转型社会的研究;关于制度与市场作用如何对职业生涯过程影响的研究,将有助于职业人力资源及其社会保障研究;对组织内部职位结构的冲突与均衡问题研究,将有助于职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以及管理的研究;关于职业分层的边界问题以及职业资源的分布与交换问题研究,将不仅有助于探讨社会管理和控制的研究,而且有助于对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关于不同职业分层的位序结构与流动规律问题研究,将有助于对劳动力流动与社会流动的研究;关于如何培育新职业结构特别是新中间阶层的成长问题研究,将有助于对中国现实与未来中产阶级以及现代社会结构发展研究;等等。
本研究可以为制定政策提供理论原则和方法如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全球化过程中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为未来中国人力资源的市场趋势提供预测;为国际组织(WTO)、企业和政府提供相关的劳工政策建议,为正在新兴的市民社会以及非政府组织等民间组织的功能和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