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镇域经济发展是推进城镇化的基础和动力
在线阅读 收藏

与全国许多农村一样,原本的杨汛桥镇偏僻闭塞,交通不便,资源贫乏,经济以粮食种植为主,兼营锡箔等副业,只有规模不大的两个小集镇,城镇化水平很低,基础设施和功能落后,镇民住房大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或草舍,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苍白单调……

改革开放的春风和市场经济的大潮,涌进了这个昔日的农业小乡,杨汛桥镇依靠星火计划起家,科技兴镇发家,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发展和壮大,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提升工业化的良性互动的建设和发展之路,成为国家首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

目前,这个面积37.85平方公里的小镇,建成区面积已达10平方公里,集聚了6.2万人口(其中常住人口3.2万),拥有国家级企业集团2家、境内外上市企业7家。2003年创造全社会总产值154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完成财政总收入4.7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93元;先后荣获“全国绿化百佳镇”、“中国经编名镇”、“全国环境优美镇”等称号,成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安定、环境优美的“浙江第一镇”,提前达到小康水平。

1992年全省撤、扩、并,原杨汛桥乡和江桥镇合并设立杨汛桥镇,根据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实验区建设的要求,结合镇域地理条件和产业基础,杨汛桥镇确立了坚持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这一目标。在这个总目标下,选择了工业主导型和生态建设型联动并进之路,即依靠乡镇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人口资源和财力支持,同时以此为动力,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来为小城镇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生存条件。

那么,如何使工业经济本身得到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镇政府注重发挥三大效应:一是科技效应。坚持以技改为手段,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九五”至今,全镇完成工业技改投入90亿元,极大地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全镇已创办产学研基地15家,在企业中广泛开展了CAD、CAM、OA以及电子商务等;坚持以人为本,加快人才集聚,共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437名,其中有中高级职称者达350人。二是规模效应。一方面,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实施大集团战略,形成了11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企业集团,涉足纺织印染、建筑建材、经编纬编、机械皮革等八大行业。另一方面,通过建设工业集聚点来进一步集聚产业。面积2000亩的经编工业集聚点投资近10亿元,吸纳个私企业33家,拥有各类经编机械2600多台,从业人员近万人,成为“中国纺织产业特色镇——经编名镇”。与此同时,一个占地1500亩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点建设已全面启动。三是机制效应。通过近10年的“和平演变”,杨汛桥的乡镇企业终于摆脱了“红帽子”的束缚,成为生机勃勃、轻装上阵、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民营企业,并创造了一个小镇拥有7家上市公司的“杨汛桥现象”。近5年来,镇域经济增幅高达30%以上,镇级财政收入成倍增长,2004年预计可完成全社会总产值185亿元,财政总收入6.5亿元。

乡镇工业的持续发展对小城镇建设的推动作用是明显的。规模企业的发展、工业集聚点的建立为集镇建设的发展集聚了大量人口,全镇75%以上的劳动力集中在企业,在本镇人口向集镇集中的同时,又吸引了3万多外地人口。而以科技进步为特色的乡镇工业的持续发展,又为集镇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财力。镇政府平均每年有3000多万元用于集镇建设,加上大量的社会扶持,近10年来在城镇建设上共投入资金达5亿多。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镇政府根据镇情实际,把握了三个原则: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邀请浙江大学专家重新修订了《杨汛桥镇城镇总体规划》。根据这一总体规划,全镇将打破现有行政村(居)界限,全面实施镇域范围内的城市化战略,力争通过8~10年的努力,把杨汛桥建设成为具有10万人口、城市化率达70%以上的现代化卫星城镇,成为连接绍兴县城、融入“杭州湾”经济圈的重要城市接点。二是坚持建管并举的原则。近10年来,全面完成集镇路网硬化、绿化、亮化工程,新建和扩建了邮电、广电、水厂、医院、老年公寓、生态广场、文化广场、自来水供水管网及中小学校、成职技校等一大批功能性基础设施,形成了布局合理、交通便捷、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城镇格局。另一方面,城镇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建立了规划办、城管监察中队、交通管理站和环卫站,环卫保洁和绿化养护实现了市场化运作,整个城镇管理基本实现了专业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三是坚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的原则。注重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与综合利用,绿化美化环境。先后对12家污染企业实行了“关、停、并、转”,分三期建设了污水外排管网,将全镇工业污水及生活污水接入县外排管网进行统一处理。对镇村主要河道实施河面清草、清淤、河岸砌坎、建护栏、植树绿化,有效地保护、改善了水资源环境。对镇内垃圾进行统一集中保洁、收集和清运,还对2万亩山林封山育林,使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49%。2004年,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优美镇”称号。

镇政府立足长远,实行镇村统筹,注重物质文明与镇民素质的同步提高和进步,致力于实施“素质工程”,对不同对象开展经常性的文明道德教育。先后组织党员群众广泛参与 “双改”(殡改、厕改),“双清”(清宅基地、清垃圾),“双治”(治理社会风气、治理村庄环境),“双建”(卫生村、文化村建设)、党员先进性教育、党员网上远程知识培训、农村人才“双选双培”等专项教育活动,洗涤旧俗陋习,创树文明新风,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进模范作用;同时兴建起中王文化山庄、紫薇广场、文化中心等一大批镇民求知、求美、求乐的场所。全镇农民大病医疗统筹、计划生育养老保险、职工养老、工伤保险、扶贫帮困等已全面覆盖。2004年又实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失地农民“三有一化”(有保障、有股份、有技能、社区化)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农民的现实之需、后顾之忧,促进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面对大量民工的不断增加,镇里专门兴建外来人口公寓和外来工子女学校等配套设施,使他们安居乐业。

短短十余年,杨汛桥镇从过去的泥墙黑瓦到现今的小区别墅,从泥泞小路到康庄大道,从偏僻落后的农业小乡到浙江省第一强镇,靠的是什么?第一,把握发展机遇。杨汛桥人把握住了三次发展机遇,一是抓住了“星火计划”,产生了“列题一项,致富一方”的星火效应;二是抓住了“南巡”谈话,实现了乡镇企业的大发展;三是抓住了“产权制度改革”,造就了民营经济在资本市场的“杨汛桥现象”。第二,实施“科教兴镇”战略。一方面,“星火计划”的实施,点亮了杨汛桥人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启明灯,经编特色产业带动了印染、服装、纺丝、建筑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培养了一支乡镇企业家队伍,形成了“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共识。另一方面,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实施,为杨汛桥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第三,注重倡导能力塑造。经过十多年改革和发展的洗礼,逐步形成了“杨汛桥精神”——永不平庸、永不放弃、永不满足。

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是一项长久的工程。在这方面,应该说杨汛桥镇有了一定的基础,做了不少工作,但同时也碰到了不少矛盾和困难,突出表现在:一是政策、制度方面的障碍。现有镇级管理职能微弱,已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行政管理能力难以形成综合推动力;二是内生性障碍。小城镇规划建设基础较为薄弱,城镇功能配置和三产服务业相对滞后,工业区、生活区混杂,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难以形成综合效益;三是产业结构方面的障碍。平原面积较小,工业用地紧张,环境、资源、人口素质、农业基础和市场容量约束较多,可持续发展难以形成综合竞争力等等。所有这些矛盾和问题,有历史的原因,有体制的原因,需要全镇人民的主观努力与解决。

面对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面对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镇政府将“围绕一个目标,做深两篇文章,搞好三项探索”。围绕一个目标,就是要围绕建设全国一流的小康示范镇的总体目标,以规划为先导,以工业化为基础,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步伐。做深两篇文章,一是要进一步加快机制创新,要在完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快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把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转到“建设环境、提供服务和适时引导”上来;二是要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在继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全镇的信息化步伐,以信息化来带动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的步伐。搞好三项探索,一是要探索新型的社会管理体制,特别是在大量农民转为非农人口的情况下,以“三有一化”为载体,积极探索资产与管理相分离新型社区化管理模式。二是要探索新型的社会保障体制,探索社会保障长期性和可投资性的管理与使用机制。三是要探索新型的城镇经营体制,实施城镇品牌战略,要把城镇像产品一样来经营。以CIE(城市形象)工程的规划和实施为载体,对内增强凝聚力、认同感,对外增强亲和力和识别性,树立杨汛桥个性化的城镇整体形象,并借助紫薇花的形象把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富裕文明的杨汛桥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案例点评』

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从一个偏僻的农村小乡镇,发展到今天被誉为“浙江省第一镇”的全国强镇,成功经验主要有四条:

(一)高度重视科技和人才对农村乡镇企业的推动作用。如果说一个乡镇拥有7家上市公司是一个偶然现象,那么,11家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突出、开发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形成则是杨汛桥依靠科技、尊重人才的必然结果。杨汛桥镇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产品、每一项工艺都是在镇领导主动送科技、揽人才,创造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氛围下完成的。

(二)在小城镇发展大产业,追求产业的集聚与规模,以超出传统思维模式的发展观和超人的魄力,以难以想象的建设速度发展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不仅生产产品,而且制造生产产品的设备;不仅制造生产设备,而且生产制造设备的原料。杨汛桥人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激烈的商海中游刃有余。

(三)农村工业化的成功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工业化为镇财政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撑。镇政府借助“外脑”,高水平地规划出宏伟蓝图并有序实施,使镇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当地社会各项事业的均衡发展,并在物质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同时构建精神文明新型农村社区。

(四)杨汛桥的工业行业中仍然有印染、皮革、建材等传统产业,但由于镇政府始终把握环境建设和生态建设这个关系到杨汛桥长期发展的命脉工程,使杨汛桥在镇域经济增幅高达30%的情况下,始终保持青山绿水,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说明杨汛桥镇的发展已经开始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