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杂化”(hybridization)是近年来国外文化研究的新理论概念,指两种或多种文化杂糅而产生的具有“混杂性”(hybridity)的中间形态的过程。“混杂性”概念是由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Homi Bhabha)率先成功引入文化研究当中。巴巴对于混杂性一词的界定建立在拉康的“模拟”和德里达“带有差异的重复”概念基础之上。他认为模拟是一种复杂、含混、矛盾的表现形式,目的并不是追求与背景相和谐,而是要像变色龙一样,依照外界环境的需要变化自己的肤色。通过“带有差异的重复”的模拟,话语变得不再纯粹,殖民者通过这种手段,解构、颠覆殖民话语,抵抗帝国权势。巴巴对“模仿”和“模拟”这两个概念作出区分,指出前者的特点是同源系统内的表现,后者的目的则在于产生某种居于与原体相似和不相似之间的“他体”。巴巴认为混杂性是开启“第三度空间”的钥匙,这个空间消除了所谓“本真性”“本质性”意义的权威,开启了创造、生成新意义的可能,
大众传媒作为文化产品的主要载体和通道,在文化混杂化问题探讨中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所指的媒介文化产品的混杂化,既指不同文化内涵的文化产品通过大众传媒的全球传播,又指不同社会和文化元素在单个媒介文化产品内容上的结合。这种混杂化,在提升媒介及其文化产品在跨文化市场上魅力的同时,也日益成为令人担忧的话题。西方影视剧、节目形式、流行音乐的大量涌入并受到追捧、模仿令很多人担忧其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消解。同时,《花木兰》《卧虎藏龙》等影片在西方市场的大受欢迎,却招致不少来自国内的批评,认为其为迎合西方受众品味而牺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西方文化将中国文化合目的性地纳入了其全球文化体系。这种思路认为,一种西方主导的单一的、同质化的全球文化将借媒介全球化之东风应运而生,这种文化以整合为特征,或许就是“西方化”“美国化”的代名词。与此形成对照的思路是,媒介文化产品的混杂化消除了中心与边陲的界限,排除了以往两极化的思考,预示着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式微,一种既非东方的、又非西方的“第三种文化”即将浮出水面,代表着全球文化的未来走向。巴巴的理论似乎更支持后一种思路。
媒介文化产品的混杂化及其对全球文化走向的影响的揣测及理论架构在争论中让人无所适从,或许将目光转向实际的传播过程与语境更有意义。本文拟以影视节目为视角,在媒介文化产品传播的具体语境下,揭示全球化背景下媒介文化混杂化的复杂面向,并不以整体宏大的论述和确切的解答为探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