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生产资料商品化的过程和影响
在线阅读 收藏

现代的、工业化的和科学的农业的特征是单一作物种植、机械化、杂交品种、使用化肥和农药、资本密集,这些都给农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标准化(斯科特,2011:341)。

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致力于研究“如何把弱小的传统农业改造成为一个高生产率的经济部门”(西奥多·W.舒尔茨,1987:4)。中国国家层面也一直致力于把传统农业改造成高效率的农业,并且这种改造思维假定传统农业是低效率的。国家层面自上而下对农民的农业生产进行干预,致使农民的生产逻辑中充斥着高产、高效的种植思维。而在现代化农业规划思路中,实现高产的主要手段是使用现代农资,农民需要购买这些农资以实现农业增产。在李村调研时笔者发现,无论农民的生产目的是自给还是出售,生产过程中都投入了不少生产资料,生产与再生产中需要的要素大多来源于市场,以商品形式投入。因此,以下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村民何时开始使用这些农资商品?为何使用?本章将对李村生产资料商品化的现象进行研究,以探讨生产资料商品化背后的逻辑及生产资料商品化给农民带来的压力及农民的应对。

资本在农耕中的形式是土地、工具、种子、肥料和其他化学制品(亨利·伯恩斯坦,2011:156)。这提醒我们要考察这些资本形式在李村农业生产中是如何渗透的。在李村农业生产中,土地和劳动力对于一般农户来说基本不用花费太多,而其余生产资料主要从外部机构和市场中获得。这些外在于农民自我供应的机构处于农耕活动的上游和下游行业。其中,“上游”是指农耕生产条件以及这些条件如何得到满足,包括“投入”(如农具、化肥和种子)以及土地、劳动力和信贷市场;“下游”是指农产品运出农场后被如何处理,如销售、加工和分配等,以及这些活动如何影响了农民自身的再生产所必需的收入(亨利·伯恩斯坦,2011:97)。而魏斯(T. Weis)认为,农业投入资本与农业食品资本分别代表了当今资本主义农业中农耕活动的上游和下游行业(Weis,2007)。本章主要考察的是农耕活动的上游发生的生产资料商品化及农民卷入其中的原因。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