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不断产生胜者与败者的“游戏”中,为什么那些旧体制中的强势者往往又会在市场的新体制中成为赢家?在当代经济体制中,有许多人虽然渴望但却无力在市场中成功。摧毁曾为贫穷者提供生存庇护的旧体制也许的确促进了经济效率,但也会使那些失去了生活保障的人们相信,他们为此承受了极度的不公(刘擎、麦康勉,1999:26)。
特定的社会环境孕育了特定的农村工业。李村从业存在几种形式,为社会生产着商品,它们在李村的出现与地方招商引资后村庄权贵阶层的兴起及外部市场在农村的渗透有关,这里特做介绍。主流文献中,农村工业具有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民免去外出务工的辛劳等积极功能。笔者认为,农村工业是否存在这些功能值得商榷。一方面,农村工业的类型是满足外界市场还是农村市场消费需求值得考察;另一方面,农村工业对于村民来说并不意味着共赢,村民间有较大的利益冲突,其中不乏“既得利益者”和“利益受损者”等。我们要分析农村工业发展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乡土中国与乡土重建》(费孝通,1993)、《易村手工业》(张之毅,2006)、《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2006)等著作分析了农村工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几位学者的愿望是通过农村工业的发展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保障农村的资源不外流,保障农民的生计空间不被外部工业发展封杀,以防止农村凋敝,从而实现农村发展。然而,反观目前市场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农村工业,我们发现仿佛农村工业的现实离上面提到的乡土重建和乡村建设思想越来越远。本章将以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李村工业带给村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