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不必提前使用烦恼
在线阅读 收藏

在《“闻见道理”的力量》一文中,我曾说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眼不见心不烦”的意义进一步凸显。若能取有所见有所不见的方策,或可部分疏离于郁闷之源。

现在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按说其条件大多比以前的学生更好,却似乎都生活在重负之中,由郁闷而抑郁的,似不在少数。以前我常对学生引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古话,现在看来,或应改成“人多远虑,也有近忧”。

今天的学生似乎有着太多的远虑,从而带来无限的近忧,等于是预先“使用”了未来的烦恼。博士生就在为将来购买住房忧虑,那担忧随着房价的增长而日益加深。这样提前使用烦恼,不仅没了当下的快活,连博士论文也无心深究了。不过,有位年轻朋友告诉我,读博士才为购买住房忧虑,已是展缓了人生计划的责任,那些本没打算读研究生的人,在本科毕业前就已在考虑相关的问题了。

闻此言让我感动,都说现在的年轻人生活随意,真不知道他们对自己有这么强的责任感!同时也有些不寒而栗,盖若要在今日青年向往的“京沪广深”生活,还以自有住房为生存的基本要求,恐怕真会始而发愤,继而失望,进而怨望,终乃至于绝望!今人实在,我不敢引“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来鼓励年轻人,则除了提出掩耳不闻铃的建议,还真不知有什么可说。

清儒戴震曾说,“时之相去,殆无异地之相远”。对历史研究者而言,异时代的人和事,与不同空间的人事相类,都属“非我”一类。则不论往昔还是未来,都可视为“他人的”。若以观时而观空,则似此预先“使用”未来的烦恼,颇类杞人之忧天,不啻替他人担忧。

晚清朝野讨论改革之时,有一句常见的话,就是重视“外人之观听”。当年袁世凯等六疆臣要求立停科举的奏折,便明言可借此取信于外人,改变其对中国的观听,以换得外人之“推诚相与”。宗室载泽主张立宪,也说中国“一旦改行宪政,则鄙我者转而敬我”。报纸犹更直白,谓朝廷之所以改革,就是要“泯外人之藐视”。从那时起,眼光向外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倾向,往往影响到国家的决策。

再以后,这一倾向由群体而个人,逐渐成为很多人的行为准则。今人似太受他人影响,有时甚至到了为他人活着的地步。生活中吃饭穿衣,往往吃他人所吃,穿他人所穿;甚至装修房屋,也把大量的钱花在给他人看而不是自己享受的部分。前所云学术的仪式化和时尚化,在很大程度上都成了做给他人看的应景功夫(未必是有意的)。

现在的年轻人多为独生子女,颇有人慨叹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较少为他人考虑。这大概也不错。然而我又感觉到另外的一面,或因其责任感甚强,现在很多年轻人其实颇为他人考虑。那些身上肩负着各种各样家人甚或未来家属的重托者,便是在预为他人考虑。

还有很多人,从小读书就习惯了看重他人观听。每逢考试,先想着考试成绩会得到的各方(如老师、家长、同学)“评价”,结果逢考便先紧张,反而考不好。这样的压力衍成习惯后,入大学写论文,也常先想着他人如何“评价”;无意之中,或已忘了论文自身的要求。结果是论文写不好,又增添新的烦恼。

我们虽常说“功夫在诗外”,其实学问首要专心。孔子说过,“用志不纷,乃凝于神”。武林中练内功,也先要心无旁骛,然后可以气沉丹田。若一天到晚东想西想,气不往丹田去,功自然练不成。治学者也须使自心凝敛于学问本身,才能把学问做好。

古之学者为己,故孟子强调“慎独”;今之学者为人,或不能不提倡“慎众”。人不能总为他人活着,有时还需要“多自珍重”——有自己的向往,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据说曼德拉曾提醒,“别让他人成为自己的牢笼”。这一箴言,值得珍重。同样,人也不能总是预为将来的责任活着,就是想要“崛起”,也还须先过眼前一关。所以我要对学生说:且丢掉烦恼,准备论文。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