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赢者通吃的新倾向
在线阅读 收藏

在电视节目“动物世界”里,有一个生物链的基本准则,说万事万物皆有关联。历史亦然,各事多不相同,然而相通。故我一向主张做学问不必画地为牢,太严守边界。不过,荀子曾说:“人之百事,如耳目鼻口之不可以相借官也。故职分而民不探,次定而序不乱。”分类和分工,是人类一个非常重要的创造。个体或群体的人,皆有所能有所不能,故亦当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这样的规则,很晚才打破,此后才开始形成并逐渐流行赢者通吃的原则。至少在娱乐界,香港可能是个创始的地方,基本上有一技之长者很快就显出多技之长(例如选美成功,便可做演员;能做演员,就自然会唱歌)。好莱坞的影视界,或受行会传统影响,从导演到演员,电影与电视基本是两个群体(近年也在松动)。外国能唱歌的,往往也会演一两部电影,然多浅尝辄止,不普及也不持久。演员兼出唱片的,似乎也不很多。

我曾开玩笑说,后现代主义虽起源于建筑,但别处尚在进行学理探讨时,香港的演艺界已经开始实践,完全称得上后现代的大本营。盖严分界域常被视为“现代性”的重要因素(其实也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凡能打破者,后现代观念都予以学理上的肯定,并赋予其正当性。可惜研究后现代者,似乎都忽略了香港的早期创新经验。或许是在此基础上的赢者通吃倾向,有些违背后现代那各行其是的原则。

类似的倾向,渐也流行于内地的娱乐界。有段时间,或许受到什么都必须创新的影响,艺人似都务为从前所不为;电视里频繁出现所谓“反串”的表演,男子出女声和女子出男声,尤其流行了一段时间。电视主持人似也都能唱歌,其中还真有一两位唱得不输专业水准的人,正类各种“好声音”节目里的业余歌手常常胜过专业演员。估计那些专业学唱歌的现在都有些危机感:如果这本是可以无师自通的行道,他们除了文凭,还有什么可贵?

基本上,凡是存在的都有其理由。且一行有一行的门道,我可不想思出其位,去褒贬娱乐界的新现象。只要观众喜欢,正不妨继续。到没了收视率,广告不来,自会转换新的方式。不过各种反串的流行,也提示出一个“看点”,即观众看的,究竟是特定熟悉的脸,还是演员的专长?如果脸熟胜过专长,或许就是赢者得以通吃的一个社会基础。

现在的新走向是,类似的倾向已经走出娱乐圈,而走进别的领域。以前在分工意识之下,文艺作品中读书人的形象,有时迂腐到不知买酱油的钱可以买醋。如今学者多能,不仅被寄予“创业”的厚望,在大学里,也流行“学而优则仕”——稍有成就的,便奖以管理职位(清末废科举后所谓“奖励”,即授予虚实不一的官衔)。反过来,朋友间开玩笑,也常常说官大学问就大。例如做教务处长的,通常都比一般教授更懂教育。余类推。

现在渐已形成一个惯性的思维,仿佛不当院士,就不懂得大学管理,因而也就不合适当大学校长(这也是中国特色,我们倾慕的欧美名校,便非如此)。院士出任大学校长而优秀的,我自己就接触过不止一位;但若从网络看,同类校长受抨击的,似也不少。我更相信,非院士而胜任校长者,亦大有人在。古训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正如清末大学堂总监督刘廷琛说,“一代之才,恒足供一代之用”,主要还是看培养发现之道如何。

我个人的经验,院士任大学校长,一般比副教授任大学校长好。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过度严守边界而不越雷池一步,固非善策;有一技之长者,未必皆具多技之长,似亦不必拘泥赢者通吃的准则。

最重要的是,如今人人都注重社会资源的分配。赢者多吃,已相当不错了。若进而通吃,便可能形成资源的垄断。自从这一新倾向开始确立,不仅社会上的“成功”被规定为特定的模式,且以前所说的“不成功、便成仁”,渐也有些一语成谶的意味了。盖资源皆被赢者通吃之后,其他人便立足也难,这可能是现在很多人感觉生活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解决之道,最好是终止各种形式的资源垄断,开放各类资源的共享程度。林子大了,不仅鸟多,机会和选项也多,也更能允许尝试的失败;因为失利之后,重新开始的可能性仍在,且较充分。只要希望还在,人们或许就没有那么忐忑。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