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别让他人忽悠了
在线阅读 收藏

报载上海某大学的一位女性研究生,家贫,母无居处,不得不寄居于校园。面对各种生存压力,特别是被舍监挖苦、抢白乃至威胁,终于自己结束了生命。

事发之前,舍监曾有某种挖苦和抢白,我相信大致属实。记得有位台湾朋友到上海,住在亲戚(也是台胞)的豪华住宅里。某日做清洁的家政人员听说他竟然是学历史的,乃大惑不解,以为好好一个青年,怎会选了这样一个不挣钱的行业,径劝其改行。并且告诉他:我们上海人最佩服像你亲戚这样能挣钱的人。不知是否受了这次启发或打击,我这朋友后来真就“人间蒸发”了,再也未曾出现在历史学界。那位家政人员未必能代表“我们上海人”,但该地多有不佩服穷人者,或非变态。

虽是环境如此,我对那位研究生的选择,还是感到无比惋惜。每一条生命都是宇宙中的大事,岂能这样轻易了结!报道说,她也曾考取了边远地方的公务员,然而放弃了。这也让我大惑不解,连基本的温饱都已不能维持了,竟然会放弃这样的机会!要知道在任何地区,公务员都是至少吃喝不愁的职业。她到底被什么样的豪言壮语所忽悠?到底需要怎样的“成功”才能证明自我的价值?且为了这日后成功的可能性——仅仅是可能性而已——居然长期忍气吞声,对旁人的异样眼光视若无睹!要是没有舍监的抢白和威胁,这一切可能还会延续下去,直到她取得那预期的“成功”。

我们的“社会舆论”,是否误导甚至忽悠了很多良善而希望成功的人?我们是否太鼓励像比尔·盖茨一样的暴富式成功(却少谈其捐出大部分家产),而不怎么鼓励常规的安居乐业?以前看过一个电视节目,电视台请来经济管理的专家为想要致富或已经小有成就的创业者“支招”。一位自豪的小吃店老板上来说他如何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勤劳致富,家庭生活已超过邻里,言下颇感满足。然而专家的意思,这离所谓“成功”差得太远,那老板应赶紧贷款,在全国开连锁店,打造一个中国的麦当劳。电视上专家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老板却立刻眼光迷茫,怅然若失,灰溜溜离开了演播场。其原有的满足感,也随之灰飞烟灭。

在今天这个信息越来越“透明”的时代,太多豪言壮语,反可能不那么有助于安定团结。前两年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很多人都加了工资,却没有多少人兴高采烈,更少见感恩戴德的表示。某些社会学和政治学的专家对此现象颇不解,甚至不满,说老百姓“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然而从我的小人之心揣测,这恐怕也是信息“透明”之后某些豪言壮语所致。

现在各有关部门都表现出对数字类豪言壮语的喜好,年末各种增长数字更频频亮相。上有所好,民间不少人做加法减法的意趣显然也在提升。现在早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一般人的算术不致太差。有人知道自己的收入增加了百分之多少,可能正心中窃喜(即北方话说的偷着乐),但从广播里听闻其他门类增长的百分比都要高不少,便可能气不打一处来——尽管拿回家的钱确有增加,当其忽然“发现”自己收入增长的比例不如其他时,你要他们继续偷着乐,不也有些困难吗?

对我们老百姓而言,收入自然多多益善,我就总在期待薪水和国民经济同比起飞。但我们为什么非要给每一个人订下无比高远的期望值,使得大学里没做到校长就退休好像是一种失败,而做到校长的,以及公务员做到副部长的,退休时仍觉得意犹未尽(常看到退休的大学校长谈教育弊端、退休的副部长谈其所在行业的不足。每看到这些内行的针砭之言,我便在想,若让其续任一段时间,不是就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吗?)。

其实人生的发展可以有多种选择,就像小吃不一定都要开连锁店、士兵不必都以做元帅为人生目标一样,只要能衣食不愁,在大学里做到副教授(能做到教研室副主任就更好),公务员能以副处级退休,都是不小的成功。在此之上的任何发展,更是超越期望值的大成功。如果我们的“社会舆论”常常这样建议,且大多数人都真能这样想,抱怨和不满会减少很多;而上海那位研究生,或许现在还和妈妈在一起。

在新的一年里,一方面希望掌管发钱的公私“老板”都给我们多发一点儿,同时也不妨记取中国老百姓曾经长期遵循和信奉的智慧——知足常乐,平安是福!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