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在建构家庭空间的过程中,会按照理念生产一种“希望空间”。这种空间与日常生活“实践的空间”形成对照——人们的日常生活正是在这两个空间之中运作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普通家庭中“希望空间”的构成元素历经了领袖画像、相框、挂历、神龛等符号景观以及视觉装置的流变。这一流变过程折射出中国普通民众信仰结构的变化以及对理想生活追求的结构性变化,同时,也暗合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变迁的整体结构和历程。
社会发展,研究,中国,现代,丛刊
祁林: 祁林博士,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