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占婆亡国后顺城地区土地状况与奴隶制度——以十八世纪潘陀浪王宫中文档案为中心的研究
在线阅读 收藏

占婆是占族人建立、曾经存在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的一个濒海古国,在古代南海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占婆国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被称为林邑。9世纪以后,该国常以“占城”一名,出现在中国和越南的史料之中。占婆国强盛时,其活动范围东临南海、北至横山、南至潘陀浪地区。1354923京族政权在越南北部建立以后,长期与占婆发生战争,双方互有胜负。随着京族政权的向南推进,占婆逐渐处于劣势,其国土不断被蚕食。15世纪后占婆沦为京族政权的附属国,到17世纪中期其国土仅余潘陀浪地区。1693年,占婆国号被取消,广南政权在占婆地区设立顺城镇,占婆国王成为顺城藩王,又在当地设立平顺府、平顺营。广南政权灭亡后,当地相继被西山朝、阮朝控制。

潘陀浪王宫档案是保存于法国巴黎亚洲学会图书馆的占婆地区档案,由法国学者于20世纪初在越南中部发现,然后被带往法国,一直保存在巴黎亚洲学会图书馆,80年代初由拉封(Lafont)教授和波达玛(PO Dharma)博士等人进行了初步整理。这批档案属于手抄文献,有中文、喃文和占文,根据内容,波达玛将潘陀浪王宫档案编为中文类和占文类两部分。中文类(包括喃文)为1~94号,占文类为95~551号。从数量上看,中文类部分约占1/6,占文类部分约占5/6。档案的年代为18世纪初到19世纪末,其内容涉及人身依附制度、土地买卖、借贷、军事调动、税赋征收等多个方面,是晚期占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这批档案的珍贵之处在于它填补了占婆历史的一段空白。古代越南史籍对于晚期占婆,尤其是广南和西山时期的记载十分简略,这批档案的内容恰好集中在这一时期,为研究者们了解晚期占婆的社会经济情况以及顺城镇与广南政权、西山政权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最早向国际学术界介绍潘陀浪王宫中文档案的是日本学者石泽明。1980年,他在鹿儿岛大学《史学科报告》中用法语发表了《巴黎亚洲学会图书馆占婆中文档案简介》一文,列出了潘陀浪王宫中文档案的简要目录。1984年,波达玛等人编写了《巴黎亚洲学会图书馆潘陀浪王宫档案调查(中文类)》。最早向中国学术界介绍该档案的是陈智超教授。他曾到法国访问,参与了这批档案的初步编目工作,回国后发表了《十八世纪占婆王府档案目录及说明》1354924一文。陈智超教授在该文中介绍了潘陀浪王宫中文档案的基本情况,指出了这批档案的数量及年代,并介绍了档案的主要内容,认为这批档案可分为三类:契约、申诉状、官方文件。陈智超教授认为这批档案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因为它填补了西山时期占婆历史的空白;提供了当时占婆社会经济具体而详细的情况;同时它又是中占文化、经济交流的物证。陈智超教授还对其中的一些特有名词进行了解释,并在文章末尾附有档案目录和已编目档案内容的简单说明。该文自发表后,到现在已有30余年。2011年牛军凯副教授发表了《潘陀浪王宫档案与晚期占婆史研究——占婆王府档案再讨论与补编》1354925一文,回顾了潘陀浪王宫档案的发现、保存、编目和年代等背景资料,介绍了占婆研究小组这一学术组织的作用以及相关的研究著作。同时,他在该文中也对潘陀浪王宫中文档案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居民种类、人身依附关系、土地制度形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指出这批档案对于研究晚期占婆政权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的末尾附有遗漏中文档案目录的补编。而在《十五至十八世纪占婆伊斯兰教初探》一文中,牛军凯副教授引用了部分占文和中文档案,并指出越南人统治下的占婆社会受到越南文化的影响;奴隶制度广泛存在;土地私有而且可以买卖;占族人与京族人有广泛的往来。1354926由此可见当时的占婆社会深受越南文化的影响。

关于晚期占婆的研究,1987年,波达玛博士以法国远东学院收藏的两份手抄占婆文献为资料基础完成了占婆史名著《潘陀浪(占婆)1802~1835:与越南的关系》[Le PandurangaCam-Pa)1802-1835:ses rapports avec le Vietnam,Paris,1987]。黄子坚(Danny Wong Tze Ken)教授的专著主要探讨1558~1776年占婆与广南政权之间的关系。1354927黄子坚教授认为,占婆与广南政权关系的变化主要受到双方实力和阮主外交定位的转变影响。17世纪占婆是作为一股与广南政权相互竞争的力量而存在。随着占婆的军事失败,顺城镇和平顺府的建立成为新的占婆-广南关系的基础。该文并讨论了18世纪顺城镇、平顺府建立的基本情况以及顺城镇和平顺府(营)以及顺城藩王和阮主之间的关系。牛军凯副教授的《晚期占婆的港口与政治模式》对早期占婆和晚期占婆的政治文化进行了比较。1354928他认为,占婆是由越南中部沿海地区的一系列河流流域政体组成的政权,每一个流域政体有政治中心、沿海港口和宗教中心三个政权支柱。这些政权以沿海港口为对外交流的中心,经济上严重依赖对外贸易。晚期占婆在越南的侵略下,失去了沿海港口和对外贸易的自主权,经济上转向以农业为主,文化上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由原来的河流流域脉络体制转向了内陆的农耕社会体制。Nicolas Weber则主要利用占婆长诗“Ariya”,探讨阮朝在1835年在潘陀浪实行的改土归流的同化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于占婆文化传统的破坏。1354929他认为,改土归流的实行对占婆的传统制度和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与破坏。Ariya是反映被同化中的占婆在行政、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转变的珍贵材料。这些文学作品特别强调了占族在外来势力压迫下表现出来的痛苦情绪。尽管如此,占婆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仍然在19世纪后顽强地延续下来。此外还有李塔娜教授的《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一书,介绍了广南政权的领土、武装力量、商业贸易、税收制度以及与占婆、山地民族的关系。1354930李塔娜教授认为,与北方郑氏的中国模式和儒学体系不同,广南政权更加具有活力和善于随机应变,使新兴的经济成分、社会要素和文化氛围得以生存。越南移民广泛地借鉴和吸收该地区占人及其他民族的文化,使得在一百多年的时间内,越南的文化和经济重心转向了南方。

本文将通过对潘陀浪王宫中文档案的研究,试图阐释18世纪在逐渐失去沿海港口和对外贸易的自主权,政治经济由原来的“河流流域脉络体制”转向“内陆的农耕社会体制”后的占婆历史转折的大势,以广南顺城镇为中心,探讨顺城镇的人口买卖、土地交易情况、政治结构和顺城藩王的权力,以及顺城镇和西山政权的关系,揭示顺城地区“京族化”及其改土归流的必然趋势。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