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东南亚的“小广州”:河仙(“港口国”)的海上交通与海洋贸易(1670~1810年代)
在线阅读 收藏

从越南中南部的外罗海至昆仑洋,直至暹罗湾这片海域,在古代南海交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有利的海洋气候环境条件。受东亚海域季风的影响,南海的季节性海流(暖流和寒流)往返流经这一海域。这种东北-西南走向的季风海流,使越南-暹罗湾海域处在东亚、东南亚海上交通的要冲。

越南中南部沿海-暹罗湾区的主人占婆人、高棉人、马来人以及暹罗人历史上都有从事航海贸易的传统。大约在公元1世纪,扶南开始控制湄公河下游及其三角洲。从3世纪起,这个国家控制了越南南部、湄公河中游、湄南河流域及马来半岛峡地的一些小国,成为左右东南亚局势的大国。13550381944年,考古学家在越南南部沃澳(Oc Eo)发现了一座年代大约在公元2~3世纪、“印度化”时代的港口城市遗址。1979年以后,越南等国学者共同对湄公河三角洲进行密集的考古发掘与研究,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显示沃澳港口不仅是古代东南亚海上交通的重要枢纽,而且是中国与印度两大文明古国之间的一个贸易中心。“沃澳文化”作为湄公河下游古文化代表一直延续到6世纪中叶至7世纪末柬埔寨(真腊)的兴起。1355039

10世纪以后,东南亚地区与印度、中国的海洋交往更为密切,暹罗湾北岸出现迪石(Rach Gia)等重要港口,中国商民更多地进入包括越南中南部、暹罗湾海域在内的东南亚地区,较大规模的华人聚居区开始出现。元人周达观记载,中国水手常到真腊国,“利其国中不著衣裳,且米粮易求,妇女易得,屋室易办,器用易足,买卖易为,往往皆逃逸于彼”1355040。泰国编年史记载,在阿瑜陀耶王朝,华人社会的力量已经不可忽视,富裕的华商曾经资助国王建设首都阿瑜陀耶最重要的寺庙越亚伦寺。135504115世纪初,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占卑、巨港等地凝聚了大批粤、闽侨民,以广东人梁道明、陈祖义、施进卿等为首领,“其中有些已改信了伊斯兰教”1355042。爪哇万丹(Bantan)、北加浪岸(Bekalongan)、厨闽(Tuban,即杜板)、锦石(Gresik,即革昔儿)等港口“都以中国人住区而闻名”,是“中国人的重要商业中心”1355043

我国学者苏继庼先生说:“扶南地位之重要,似全借其对金邻大湾航运之控制。”1355044古代金邻大湾就是指暹罗湾。1671年,清朝广东雷州人鄚玖(Mac Cuu,1655-1735)“越海南投真腊国为客”,在河仙地区建立起以华人为主体、具有独立性的政权。1355045在鄚玖、鄚天赐(大约1705~1780)父子大力经营下,河仙不仅成为左右中南半岛国际政局的重要政治势力,而且成为暹罗湾畔人烟辐辏、经济繁荣的国际性港埠,鄚氏父子控制着越南南部面向暹罗湾这片航运繁忙的国际贸易区域;鄚氏河仙政权覆灭以后,阮朝从暹罗手中夺回对该地区的统治权,河仙重新成为越南南部面向暹罗湾海域的重要港口,在近世东亚、印度洋海上交通与海洋贸易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