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智能机器和高级机器人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大踏步前进,加上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已经催生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18世纪后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约一个世纪前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今方兴未艾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悄然来到人们身边,开始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这种影响一定也是颠覆性的。
计算机领域的“莫尔法则”可能接近尾声,集成电路板很难再大幅度缩小,但商业化的计算能力仍将继续成倍增加,价格也会越来越便宜。
“坐而论道”,我们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究竟怎么认识?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应该如何乘势而上,成为这次工业革命的“弄潮儿”?这些问题不仅关系中国的发展方向,也将对中国实现强国梦的路径产生重大影响。
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工业革命理论来透视世界经济史,我们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认识就会清晰。第三次工业革命可以说是对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再革命,基本特征一是对脑力劳动的替代;二是把能源采掘业纳入制造业,能源生产成为收益递增的活动。
目前,对如何理解第三次工业革命尚有分歧,即是《经济学人》2012年4月《制造和创新: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出的以机器人、3D打印机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还是美国学者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所说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革命相结合以“能源互联网”为主要标志的“可再生能源革命”,或是两者合二为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然而,无论怎么归类,这场与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紧密联系的新工业革命,因其与社会化生产的内在关联,将在理论和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到凝聚巨大正能量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思想在新历史时代更具生命力和推动力。
这一点在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的一书中其实已有涉及,虽然作者当时并未充分意识到。信息化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全球化“水银泻地”式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有可能大大缩短工业化进程,并有可能避免重蹈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污染的旧工业化道路之覆辙。技术革命已经彻底改变了“发展经济学”理论,中国很可能是最后一个以原有模式成功走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而且中国在进入工业化后期的今天,发展模式也已发生根本性转变。这正是中国当前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所在。当然,这种被学者称之为“过早的非工业化”现象对印度等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可能是更严峻的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很重要的一点是邓小平先生特别重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以及技术革命为中国发展提供的历史机遇和提出的重大挑战。
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错过了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机遇,教训是惨痛的。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国因落后而挨打,至今难忘百年耻辱。经过几十年特别是近三十年改革开放的艰苦奋斗,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中国共产党很早就提出要把工业化与新科技革命相结合,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跨越式发展的道路。21世纪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考验之一,就是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相结合,踏踏实实地在稳增长基础上调结构、转方式,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而不懈努力。
从中国引领全球治理的角度看,第三次工业革命使中国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基础上深入参与全球治理、向世界提供习近平主席所说的“中国思想”和“中国方案”有了难得的机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随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和延续,是资本主义结构型矛盾尤其是资本无节制追逐利润的结果。美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机制和体系出了大问题。于是乎二十国集团(G20)“横空出世”,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这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历史的必然。中国顺势而为,从边缘进入世界舞台中心,进入全球治理的核心圈和决策圈。问题是下一步怎么办?
为寻找经济新的增长点,也为尽快走出危机,发达国家已经在投棋布子,正集中力量推进与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密切相连的新工业革命。第三次新工业革命将使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有可能改变科学技术长期落后于西方的“软肋”。中国别无选择,必须全身心地投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及时学习和利用新工业革命成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先进科技基础上,发挥生命力,促进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两者是紧密相连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中国实现这两个宏大目标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举例来看,互联网以其扁平、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打破纵向、等级的体制束缚,为推进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多元主体通过民主和法治形式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提供了条件。
第三次工业革命风起云涌,发展势头迅猛,需要认真研究,密切关注其动向。历史唯物主义反复证明,在社会生产力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国的选择非常有限,机会也是稍纵即逝。只有紧紧抓住机遇去认识、顺应、适应历史潮流,才不会被历史淘汰。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这样的历史机遇,中国不可再次错过,务必跟上乃至引领历史的潮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和巩固难得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