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知识经济与第二次机器革命的兴起
在线阅读 收藏

近年来,世界经济已经摆脱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正步入由创新和技术革命引领的知识经济新时代。主要标志是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全球逐步形成劳动力和资本成本趋同的统一市场,创意和知识要素重要性大大提高,机器越来越“聪明”,传统意义的价值链和生产链发生根本性变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经济相互依存关系更趋复杂和多元。这种经济发展新趋势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转型,提出新的挑战,也提供历史性机遇。

新技术突飞猛进和全球化快速发展是推动全球经济进入“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的两大动力。新技术不断涌现使通信、物流、交易成本急剧下降,劳动力、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流动更加便捷,催生全球迅速形成大一统市场。目前发达国家大约1/3的货物和服务可以通过贸易进行。在这样的全球市场里,传统意义的劳动力和资本不再是紧缺资源,创意和“好主意”(新产品、新服务、新商业模式)日益成为稀缺和更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创新能力成为一国能否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并在新一轮工业革命脱颖而出的关键。

全球新一轮经济发展将聚焦创新和知识经济的结合体——机器人,所以也称为“机器人革命”,是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次工业革命指的是通过生产装备的自动化和标准化实现机器替代人的体力劳动。以“第二次机器革命”为推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用技术创新和生产要素低成本、快速流动在全球范围实现机器替代人的脑力劳动。这场革命意味着生产方式将实现“颠覆式”的革命,更是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一场革命。

“第二次机器革命”不仅将大大提升工业生产的效率,而且将从根本上化解传统工业生产方式产品成本和产品多样性的矛盾,实现线性产品开发流程向并行产品开发流程的革命性转变。其结果是产品开发周期大为缩减、产品性能显著改善、产品功能极大丰富。

苹果手机背面“加利福尼亚设计、中国装配”的说明词就是这场革命的缩影。它对市值5000亿美元的苹果公司是如此,对越来越多的“微型跨国公司”更是如此。浙江义乌众多中小企业这些年逐步发展成为全球产品制造商的历史就是这场革命拉开帷幕的见证。

这场新的机器革命或“机器人革命”同时引发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使人作为主要生产要素之一在工业生产中的地位和角色发生重要变化。

首先由于机器智能化飞速发展,其功能大大延伸,对人的替代范围不断扩大,伴随生产效率的提高,劳动力需求量反而下降。美国近两年经济复苏明显,但就业人数增长却不多。中国官方数据显示,1996年以来制造业产能增加70%,而就业人数却减少了3000万,占总数的1/4。

与此同时,知识经济中生产所需的机器日益复杂、智能程度日新月异。这对产业工人在众多领域的技术技能和编程、系统处理等知识提出更高要求。劳动力不再以简单的人数来衡量,而是知识和技能人才的竞争,更在于工程师人数与普通工人比例的提高。

在“机器人革命”浪潮下,制造业生产外包由于自动化程度提高,正在向产品“最终消费市场”回流。就连“呼叫中心”这种发达国家过去大量外包给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也因智能“声音互动系统”的普遍应用而迅速减少外包。可以肯定,一国产业竞争优势的内涵、产业竞争优势所依赖的资源基础以及各国产业分工形式都将发生深刻的革命性变化。

那么,第二次机器革命究竟有哪些特点呢?从生产层面看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智能化是新一代机器人的核心。装配传感器和具备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能自动识别环境变化,无人工厂能根据订单要求自动规划生产流程和工艺,并完成生产。

二,网络和云存储将机器连接成为物联网终端和结点,应用领域不断扩展。伴随信息技术急速发展,机器/机器人将更有效接入网络,组成完整的生产系统,提供流程更多、操作更复杂的服务,使多台机器/机器人协同实现生产方案。服务/家庭机器人能通过网络实现远程监控。

机器人最初应用在汽车、电子等模块化程度高的产业。机器人智能化提高后,需要更多复杂动作的纺织、化工、食品行业也开始大量使用。随着技术成熟及劳动力成本提高,机器人应用将渗透到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

三,机器人生产成本迅速下降。在工业领域,机器人技术和工艺日益成熟,性价比不断提高,机器人初期投资相对于传统专用设备的价格差不断缩小。虽然在功率和速度上与传统装备还存在差距,但机器人在精细化、柔性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因此在个性化程度较高、工艺和流程烦琐的产品制造中替代传统专用设备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率。成本的下降也使得机器人逐渐步入办公室和家庭。

四,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拉大。据经济学家们统计,由于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过去十年里,包括中国在内的59个国家中,有42国劳动力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持续下降,其中美国1947年至2000年期间年均占比64.3%,2010年降至57.8%。创新性人才包括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薪水或其他形式收入与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持续拉大。例如INSTAGRAM公司由14人创建,只是照片处理软件平台,一年半后以近7.5亿美元出售。

五,人与机器的关系再次发生革命性变化。计算机操作、控制系统标准化和平台化后,通过手机等端口对机器人发送指令就能完成工业生产和生活服务。机器人的普遍应用将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人与机器之间的信任和协作增强,机器人成为人类社会和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国别情况分析,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走在智能制造知识经济时代的前列,但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也有明显的后发优势。

一,美国1962年开发第一代工业机器人,限于就业压力未广泛应用。2013年,美工业机器人占全球市场份额不足10%。2011年,奥巴马宣布实行“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将投资28亿美元,开发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第三代智能机器人,以提振美制造业。目前美工业机器人体系结构和机器人语言研究居世界首位。这些技术与美网络技术优势结合,为机器人智能化奠定坚实基础。谷歌等美互联网公司开始进军机器人领域,融合虚拟网络能力和现实运动能力,实现机器人智能化。

二,日本20世纪60年代从美国引进工业机器人技术,于1980年率先实现商业应用,并一直维持产业技术和市场竞争优势。2012年,由于汽车产业对工业机器人需求大幅增长,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达332台/万人。日本机器人产业的竞争优势是配套体系完备,在控制器、传感器、减速机、伺服电机、数控系统等方面有技术优势。

2011年,德国保持欧洲最大多用途工业机器人市场地位,工业机器人密度为147台/万人。

2012年,韩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世界第一,达347台/万人,远高于58台/万人的全球平均水平。

三,中国机器人起步晚,但部分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在通用零部件、信息网络等部分器件和系统技术上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但中国企业系统集成能力强,可根据需求,将模块组成可应用的生产系统。专家预计中国机器人产业打破外国垄断的突破口就在于此。

另一个优势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市场大,升级换代空间大。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不及全球平均水平的50%,服务和家庭机器人市场更处于培育期。

中国的挑战首先是机器人顶层架构设计和基础技术受制于发达国家,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数控系统均严重依赖进口。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或授权机器人核心技术和专利可能性小,中国企业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技术合作研发进入中高端市场障碍重重,存在低端锁定风险。

中国从战略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经过这些年努力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机器人革命”将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增长点,深刻影响全球制造业新格局的形成。

按照国家规划,到2020年,中国将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使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机器人密度达100台/万人以上。相信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加快、知识经济从量变走向质变,中国机器人生产和应用赶超世界水平,满足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实现。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