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国家领导人前不久在巴西召开的金砖国家峰会上正式宣布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启动资金500亿美元,总部设在上海,并同时建立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初步资金规模1000亿美元。
消息一发,全球议论纷纷。有的说金砖国家尤其是中国想挑战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庭抗礼。发展中国家普遍欢呼雀跃,为终于有了自己的银行和应急基金而备受鼓舞。不管如何议论,世界金融格局从此发生深刻变化,金融多极化趋势出现新局面,这符合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长远利益。
经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洗礼,以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全球金融体系遭受严重打击,其内在缺陷和弊端暴露无遗,要求改革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呼声高涨。二十国集团峰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一些地区组织多次讨论此议题,终因各国利益不同,鲜有进展。就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一致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份额和投票权调整这“一小步”改革也因美国国会反对而迄今无法兑现。
中国直面自己的国际责任,与其他金砖国家一起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顺应世界潮流,实实在在地拓宽了国际、地区金融合作渠道,为改革全球金融秩序顶层设计作出了贡献。中国和金砖国家此举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补充,无意替代,也替代不了它们的作用。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货物贸易国,外汇储备四万亿美元,占全球之首,然而在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里话语权还不够强。近年人民币清算额和贸易结算比例在迅速增加,国际化步伐加快,但总体受制于美元主导的全球金融体系局面未变,大宗商品价格和金融风险有增无减。其他发展中国家面临同样的严峻挑战,都在思考如何改革国际、区域金融治理机制问题。
近年来,中国金融外交的大手笔当属作为发展中大国在二十国集团峰会中的杰出表现。中国由此进入全球经济治理核心圈,话语权有所扩大。
在国际金融领域,中国有两大举措值得关注:一是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二是扩大双边货币互换的范围和规模,截至2014年5月底已与23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本币互换协议,金额达2.567万亿元。这两方面的重大进展充分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作为。
中国从亚洲国家利益出发倡导建立亚洲基础设施银行。亚洲基础设施银行资本金为500亿美元,将来可能提高到1000亿。这将与亚洲开发银行1650亿美元的资金规模相差无几。亚洲特别是东亚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金融体系被美元“绑架”,汇率、资金风险增大。不少国家积累巨额外汇储备用作抵御金融风险的“防波堤”。亚洲国家建立自己的金融机构,保持亚洲经济和金融稳定,已达成共识。中国作为亚洲大国责无旁贷。
除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外,亚洲基础设施状况滞后于其他地区。据亚洲开发银行预计,到2020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需要8万亿美元。目前亚行每年基础设施项目贷款仅100亿美元。亚行和世行资金远不能满足亚洲基础设施开发需求。
亚行问题还在于日本和美国是最大股东,分别持股15.7%、15.6%。1966年成立后,亚行一直由日本人担任行长。中国在亚行的股份仅5.5%,与中国经济体量根本不相称。
金砖国家成立开发银行和中国与周边国家等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引起广泛关注,美国和西方国家对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举措更是“关心”。为维护在亚洲经济和全球的美元主导地位,美国对中国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倡议颇有“醋意”,已向韩国施压,要求韩国不参与。
美元体系包括美联储、华尔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在国际金融领域地位强势。发展中国家想改变世界金融格局,需要突破制度性障碍。建立金砖国家银行、应急储备安排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十分关键的步骤。以金砖国家银行为例,它将增强金砖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分量和话语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可以在国际结算中推动人民币、卢布等金砖国家货币国际化,减少对美元、欧元的依赖,以本币为主的贸易结算方式可以化解美元作为单一结算货币的风险,增加金砖国家抵抗西方国家债务货币化、损害债权国利益风险的能力。
2003年至2011年,中国和金砖国家贸易额从365亿美元增长到2828亿美元。2008年起,中国是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在南亚最大的市场。2009年中国成为巴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巴西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2010年中国成为俄罗斯第三大贸易伙伴。2009年南非成为中国在非洲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南非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其次,近年来西方经济大幅衰退,消费需求下降,使金砖国家出口导向型经济面临转型挑战。开展实体经济合作、拉动内需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金砖国家银行在本币支付和出口信贷上将帮助经济转型,为金砖国家扩大贸易合作保驾护航。
最后,金砖开发银行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一样,可以为金砖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提供资金。巴西石油储备大多在边远乡村,基础设施落后阻碍石油出口规模。印度人口居全球第二,但低廉劳动力因基础设施落后而无法充分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长期低迷。俄罗斯远东大开发计划有赖于将能源运往中国、印度、韩国和日本。金砖国家银行将为巴西、印度和俄罗斯在上述领域提供资金支持。
为何近年来货币互换机制迅速发展?了解其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金融外交在这一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的意义。
全球经济和贸易区域化、集团化日趋普遍使国际金融出现“货币互换网络”新趋势。一方面,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绑架各国金融,许多国家中央银行纷纷寻求货币互换的“避风港”,希望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另一方面,美国在金融危机期间向盟国提供美元流动性,把他们与美元体系紧紧捆绑在一起。美、欧、日、英、加、瑞士央行达成六国长期货币互换协议,使美联储成为事实上的最后贷款人。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通过货币互换机制,为欧洲和日本央行等提供近6000亿美元的流动性。
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互换机制长期化表明,美正在构建应对新兴经济体货币崛起的新货币联盟。它是以美联储为中心、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参与的排他性超级国际储备货币供求网络。这种货币互换不仅涉及货币流动,更关系到发达国家的汇率安排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日本也已抛弃亚洲清迈货币互换协议以及建设东亚外汇储备库地区合作机制,重回货币单边路线。标志是日本与印尼、菲律宾扩容双边货币互换,并重启与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双边货币互换。
中国不断扩大双边货币互换的规模体现了共同发展原则和命运共同体意识,也是推动世界金融格局更加公平、公正的重要举措。
还有一点很重要,中国推动改革全球金融治理机制,并不排斥国际金融机构,相反希望加强与其的联系。2009年,中国在二十国集团框架内率先决定购买不超过50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券,以弥补其应对危机资源的不足。2012年,中国又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新增资源承诺430亿美元。
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和体系改革的重点之一是金融治理机制改革。要实现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金融治理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为中国的努力加油,为金砖国家的努力加油,为发展中国家的努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