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美战略互动需把握大方向
在线阅读 收藏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2014年年中在北京举行,在亚洲局势瞬息万变、东亚安全形势持续恶化的背景下,中美战略互动格外引人注目。

美国2009年宣布“转向亚洲”(Pivot to Asia),2011年公布“亚洲再平衡”战略,并据此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这不仅造成中美关系再度紧张,还打破了地区战略均衡,加剧了中国与部分邻国的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日本近日宣布解禁集体自卫权,安倍即将访问澳大利亚兜售建立针对中国的“菱形”围堵,越南宣称就海洋争端做好战争准备,菲律宾早就在蠢蠢欲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些都给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增添了新的复杂和不确定因素。

在上述情况下,中美如何利用战略与经济对话这样重要的平台,进行战略互动,并深入思考21世纪中美作为上升和守成大国的相处之道,以避免历史悲剧重演,是对中美两国的严峻考验。

一,认清两国的历史重任,把握中美关系大方向至关重要。战略是管方向的。21世纪中美关系如何处理,是对抗还是合作,是相互尊重还是互相猜忌,是协力应对全球挑战还是“分道扬镳”、互相拆台,是双方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无法回避。考虑到两国的体量和全球影响力,中美关系的未来也将是21世纪世界的未来。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建立的初衷就是基于上述考虑。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的现实,中美意识到两国了解各自战略意图、协调对重大问题的立场,不仅是两国关系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双方深入参与全球治理,合作应对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打击恐怖主义等全球挑战的基础。

然而近几年形势发展不如人意。中美关系矛盾和摩擦不断,而且随着力量消长变化,两国战略误判的可能性增大。为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6月在与奥巴马总统的加州会晤中正式倡议,中美努力共同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战略构想不仅着眼于双边关系的发展,更具全球视野,希望中美两国走出一条21世纪的大国和平相处之道,以造福两国人民和整个人类社会。对此,美国也做了积极回应。应该说,中美关系发展的大方向两国元首已经确定,关键在于落实和行动。

二,“亚洲再平衡”战略和“新型大国关系”存在战略取向的矛盾,需要美方三思而后行。从根本上说,这两种战略的提出凸显中美两国战略思路的差异。战略思路出了错,就有可能作出误判,采取的政策也会固化错误战略,使两国渐行渐远。

“亚洲再平衡”战略固化冷战思维,出发点是对抗与遏制;“新型大国关系”希望化解矛盾,和平竞争,和平共处,寻求合作共赢。

中美存在不同的战略利益取向,政策重点也有分歧,但中美建交35年来,双方始终有个共识:中美在全球化背景下,两国利益深度融合、相互依赖,已结成利益共同体和合作伙伴。

2009年底奥巴马总统访华时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就体现了这一思路。中美共识远大于分歧。冷战思维说到底是文化、思想上的惯性思维,见不得别人发展比自己好。为维持优势,用军事、经济等手段打压对方是本能的冲动。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将主要军事资源调集到中国周边和西太平洋地区,军事上增强与盟友的联系,经济上力推“跨太平洋经济战略伙伴关系协定”(TPP),外交上借助日、越、菲等构筑对中国的“篱笆式”围困。虽没有直接和中国对抗,但再平衡战略动作的指向都与中国有关。

“新型大国关系”则提倡不冲突、不对抗,合作共赢。这不是怕事,而是希望通过协商、协调谈判解决问题,至少可以缓解矛盾,并通过利益融合结成利益共同体,为地区各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创造条件。

中美作为全球大国,需要培养和鼓励自我克制、相互理解的战略思维,为增进双方互信,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提供必不可少的战略文化氛围和思维方式。出现利益和认知分歧时,双方要以换位思考方式来理解对方立场,以谨慎和建设性态度处理分歧,特别是涉及各自核心利益的重大关切,更应“三思而后行”,不能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三,中美逐步培育互信对改善双边关系十分重要,要为此制定机制,创造条件。“千里之行始于脚下”,首先要学会管控危机。

美前副国务卿斯坦伯格曾提出中美平行采取“战略再保证”措施,来逐步培育互信。其观点得到不少中美学者赞同。

这种互信不仅包含增加信心、信任和信赖多重内涵,更强调行动的累积。所谓累积就是双方不断“平行”,而不是相互为前提采取实际行动,来显示愿意走互信和合作的道路。譬如中美在中东、能源、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合作前景就十分宽广。中美都是能源消费大国,也是排放大国。美国在开采页岩油气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如果中美就此加强合作,全球能源格局将向稳定、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中美有分歧,甚至有重大分歧是常态,管控分歧和危机、培育互信也应该成为常态化行动。

要学会“把分歧装进箱子”,有效管控,以免影响大局。要开展持续有效的“战略再保证”互动,来培育正能量,抵消分歧带来的消极影响。核心是双方确保尊重对方的“底线”或者核心利益,采取措施让对方放心自己的战略意图,追求一家利益最大化不可取。你的利益最大化了,别人的利益呢?你追求绝对安全,别人的安全就不考虑了?

四,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增加战略互信,并据此采取相应行动,还可以向国际社会作战略宣示。

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美国欢迎中国发展和壮大,也愿意和平竞争;双方无意建立在世界和亚太分割势力范围的G2,而将在重大问题上加强磋商与合作,努力推动形成均衡、合理、公正的国际和地区格局;构建有助于共同安全,而非“零和安全”、排他安全的地区军事安全架构;致力加强双边分歧管控,强化危机管理能力。

仅仅做战略宣示是不够的。要以实际行动来说明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相互尊重核心利益是真的,不是放空炮。尤其涉及中国海洋权益争端时,美国不要“鼓励”少数国家借机闹事,给地区国家带来“选边站队”的艰难抉择,造成地区安全局势的混乱。双方要确保各国有一定的“舒适度”,堵塞一些国家闹事的空间。

日本、越南、菲律宾都想从中美争吵中“渔利”,认为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给他们带来“千载难逢”的机会。日本希望借美国之力,改变现状,推翻二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美国千万不要错配自己的短期和长期利益。这些事短期看似乎符合美国对付中国的目标,但最后一定会损害美国的根本利益。还有美国竭力推动的TPP只有12国,在制定新的贸易投资规则时排挤地区最大经济体中国,到头来只会拆区域合作的台。

今天的亚洲不是冷战时期的亚洲,更不是一战或二战之前的亚洲。越来越多的地区国家希望得到中美在亚洲的合作红利,那就是通过建立公正、公平、合情、合理的安全、经济合作框架促进亚洲各国的稳定与繁荣。

中国主张在国际事务中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大国不能欺负小国,但小国也不能兴风作浪,欺负大国。

中美各领域利益深度融合,中国尊重美国在亚洲的传统影响和现实利益,从未想过要把美国从亚洲排挤出去。美方同样应尊重中国的利益与关切,为维护亚太和平稳定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

五,中美战略互动要有利于全球和区域治理机制的改革与完善,有助于实现“21世纪是亚太世纪”的多赢目标。

中国领导人2013年在倡导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上,又提出与亚太国家共同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目的就是为地区和平与发展、建设新的区域治理机制与体系做顶层设计。

中国提出建立亚洲基础设施银行是其中一项措施,将对亚洲国家共同发展、共享中国发展红利作出贡献。

有人炒作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是搞G2。这不是“杞人忧天”,就是别有用心。全球治理需要各国参与和支持,二十国集团(G20)为什么近年来能有不俗的表现,中国为什么坚定支持G20发挥全球治理主要平台作用,就是因为G20代表性广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力量基本平衡。主要经济体也都包括在内。G2既不现实,也做不到。中国早就明确表示不赞成。这并不表明中美合作不重要,恰恰相反,中美合作对于解决地区和全球性挑战至关重要。

亚洲的特殊性、开放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亚洲事务哪一家说了也不算。一两个大国或大国集团不可能解决亚洲的问题,亚洲治理需要“亚洲精神”,那就是地区国家团结合作,开放包容,和平相处,共同创造“亚洲奇迹”。

这些年全球化快速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加深,世界变小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种种迹象表明,现有国际秩序出了问题。如何建设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建立大家都认可的全球治理机制和体系,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要从全球和区域治理的高度来认识中国“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倡议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中美两国在重建国际秩序中是关键,要起引领、带头作用。

建设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继“韬光养晦”政策和“和平崛起”或“和平发展”政策后提出的重要理论概念。三者的核心是一致的:中国要做新型大国,在实现自身和平崛起中,打破“大国争霸”逻辑,维持世界和平。当然,能否建设“新型大国关系”中国一家说了不算,还取决于美国和其他大国。“新型大国关系”必须在大国的战略互动中逐步建立。

帮助中心电脑版